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58
投笔从戎的书生,大明最后的拯救者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军人世家,书香门第
- 上一回节目,我们说完了洪承畴的故事。对于洪承畴的结局,就有人感慨说,如果他当初死在了松山,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多破事。等到评价他的时候,也会把他定义为爱国英雄,而不是与秦桧为伍,同汪精卫并列。
这样的历史假设,体现出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战死疆场,为国捐躯,乃是一个军人的理想归宿。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就实践了这样的信念。巧合的是,他与洪承畴的关系,可谓是千丝万缕:两人同一年出生;都考上过进士,却都从书生转变为统兵大将;两人曾经并肩作战,一起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们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洪承畴投降清朝,沦为了贰臣;而他,则战死沙场,为大明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这位是谁呢?听到这可能有的听众朋友已经猜出来了,那就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我们在正篇中提过的孙传庭。对于明朝来说,孙传庭的作用,其实比洪承畴还更为重要,他的死,直接左右了明朝的命运。
那么,孙传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什么他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呢?这一回,我们就来给您说上一说。
孙传庭,字百雅,祖籍河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于山西代州的振武卫。振武卫在今天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当时已经属于边关前线了。
孙传庭家在当地是个望族。从他的父亲往上数,整整四代人都是举人,乍一看,还是个书香门第。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家又不是能算是真正的读书人。前面说过,孙传庭家是振武卫的,这个振武卫既不是州,也不是县,而是一个军事单位——卫所。
卫所里面的人都是所谓的“军户”:不仅一辈子要当兵,而且子孙后代都纳入军籍,世代从军。听到这您可能要好奇了:既然孙传庭是军人世家,为什么他还能考举人呢?因为明朝对于军户还有个小福利:军户人家不需要全家从军,只要有一个人当兵就行了。这么一来,孙家才有人能去参加科举,走文化路线,打造出这样一个出身军户的书香门第。
不过,虽说也是书香门第,但孙传庭家比起洪承畴的家族“翁山洪氏”,那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翁山洪氏”出进士,如同流水线生产,相比之下,孙家只有一位先祖考中过进士。至于孙传庭的祖父、父亲,费了一辈子力气,连进士的门槛都没摸到,也没能进入官场,最后只能依靠举人的头衔,混了个名誉上的官员身份。
所以,孙传庭一出生,就成了全家的希望。而他也是聪明非凡:六岁开始读私塾,十三岁参加童生考试,也就是考秀才,结果一考就是第一名。从此以后,只要是振武卫的考试,但凡孙传庭参加,第一名就必然是他。
孙传庭不仅文化课学得好,作为一个军户子弟,他还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据说武艺相当不错,可以左右开弓。除此之外,据《明史》记载,孙传庭还“仪表颀硕,沈毅多筹略”,翻译过来就是:个高人帅、性格沉稳、足智多谋。
在振武卫,孙传庭显然是“别人家的孩子”,样样出色。但说起来,振武卫毕竟是个小地方,而且还远在边疆地区,孙传庭在当地是无人能比,可放到大环境里,他这点水平,就有点拿不出手了。这就好比一些学生,在普通初中里称王称霸,等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才发现,自己在班上只能排在中下游。
这个教训,是孙传庭的祖父和父亲,用N多个落榜经历得出的。为了不让孙传庭重蹈自己的覆辙,父亲就把他送到山西省会太原,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转校的作用是立竿见影,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26岁的孙传庭考中了进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一名,从此开始了官场生涯。孙传庭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自己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就永远无法回头了。
-
2.“家里蹲”爱好者
-
3.重回官场,去往大风口
-
4.黑水峪,擒闯王,一战成名
-
5.与杨嗣昌的恩怨
-
6.坐牢的巡抚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