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江城
一座小城,一群小人物,一段时代洪流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城镇、乡野与大坝:穿行在90年代的涪陵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xx。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之一——《江城》。
彼得·海斯勒是个如假包换的美国人,却有一个特普通的中国名字:何伟。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个中美合作项目,叫“美中友好志愿者”。何伟作为志愿者之一,在1996年来到四川涪陵支教,前后教了两年书。涪陵,就是那个以“乌江榨菜”驰名的地方,当时是四川的一个市,1997年后成了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区。
涪陵是个小县城,来了个外国人,那可是个稀罕事儿。何伟呢,初来乍到的,没啥朋友,中文也不大溜,心里总觉得很孤独。于是,为了缓解这种孤独,他就开始慢跑和旅行,一来排解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郁闷,二来也四处走走看看,加深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何伟先是在涪陵县城到处跑。他发现,虽然涪陵是个三四线小地方,但城里到处是噪音、尾气和污水,工厂不断排放着黑烟和粉尘,火力发电厂燃烧着煤炭,数不清的小餐馆、汽车排放着油烟和尾气。跑完步后一擤鼻涕,连纸都是黑的!
后来何伟还跑下乡,结果他发现,乡下的空气也并不比城区的好多少,因为风会把污染物从江对岸的城里吹过来。其实呢,不止涪陵一个地方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都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乡土中国遭到巨大冲击,被迫承受着城市转移过来的污染与压力。
不过,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那两年何伟跑步的时候,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哪儿都能看到一个醒目的数字——177米。啥意思呢?三峡水库将来的水位线,修成后,整个涪陵都会被淹没。1994年,也就是何伟来到涪陵之前的两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始筹备。这对涪陵人来说,堪称巨变。
到了那时,农田会被淹没,成千上万的农民会失去田地失去家园,即便是脱离土地的城市居民,也不得不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为了延续生活,整个涪陵人面临着一个问题:搬迁。
美国人何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来到了“巨变”中的涪陵,他看到了带着旧时代痕迹的中国乡村学生,是如何心怀梦想闯荡社会的努力,也看到了朴素的中国农民在金钱冲击下的复杂情绪,更看到了城镇化过程中被撕裂的传统文化与熟人社会。而这,无一不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是咱们今天回头审视历史与国情的绝好读本。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何伟的视角,看一看改革开放期间,充满机遇与挑战、变迁与摩擦的涪陵小城。
-
2.流动的四川人:从“腿的城市”到“流动的国度”
-
3.钱、钱、钱!从计划到市场
-
4.小城的女人们:要么拼生活、要么拼男人
-
5.城乡穷苦人:有时愤怒、常常知足、总是向上
-
6.改革开放下的中国:“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美国记者、作家。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为《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江城》。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 Fan,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进入中国、融入中国,试图感受它、理解它、读懂它,是什么样的体验?《江城》这本中国观察笔记,给出了一个详实、生动而客观的答案。
在本书里,何伟(本名彼得·海斯勒)将他在涪陵的所见所闻一一记载、汇集成篇,客观地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这座中国边缘小城的生活变迁,并从个人经历出发,用有温度的笔触娓娓道来他的思考。无论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深度上,这都是一部真诚、深刻、可读性强的纪实文学作品。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
有时候,在他们埋头完成作业、而我眺望乌江的时候,我会微笑着告诉自己:我们都是逃亡者。他们逃避了“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我逃避了解构主义。
对涪陵的人们而言,自我意识大多是外来的,你对自我的认识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认识。
我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简单:我有时顺水而下,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逆水较慢,顺水较快。一切的一切,莫过于此——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