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52
十面张网,天下加税,崇祯最爱大臣的疯狂计划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气节书生,空谈误国
- 上一回我们说了,木匠皇帝的老师孙承宗,一手缔造了关宁防线,最终不屈殉国,引人慨叹。不过,孙承宗虽然功劳赫赫,却不怎么受崇祯喜欢,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崇祯上台后,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他要的是主动出击、快速进取,最好是来一波快打旋风,年迈古稀的孙承宗,主打风格是防守不是进攻。这就不大符合崇祯的口味了。
能符合崇祯口味和需求的,是咱们这一回的主角——杨嗣昌。杨嗣昌是谁,明末干将,崇祯委以重任的国之栋梁。然而,but,对他的评判,那也是个“一言难尽”。
在正篇中我们提过,崇祯当政期间,内阁首辅换得勤、非常勤、超级超级勤,17年里换了20任,想想看,一个国家的总理一年换一个,你受不受得了?首相尚且如此,其他的部长什么的,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主持军事的兵部,兵部尚书干不好就滚,17年里兵部尚书换了14个。
频繁换人,大的来说,不仅带来了政坛波动,也导致朝廷的政策朝令夕改,耽误了许多事。小的来看,被撤职的官员,往往成了崇祯的背锅侠,在丢官之余可能还要丢脑袋,再不济也得吃牢饭。你说说,给崇祯这个暴躁老板当员工,是啥滋味儿,简直是太难伺候了。
所以,相比起来,我们的杨嗣昌先生,绝对是个例外,他在崇祯十年、也就是1637年三月就职兵部尚书,到了第二年六月,虽说是离职,但却是升职,并继续掌管军事。后来杨嗣昌死了,崇祯对他还念念不忘,逢人便夸。可见,杨嗣昌绝对是满朝文武里罕见的人才,是崇祯挽救大明的国之栋梁。
不过,在讲述杨嗣昌之前,咱们有必要讲讲他父亲杨鹤的故事,父子俩完全不同的作风,对比着听,对明朝的人和事,咱们能理解更深。
杨鹤出生于武陵、也就是今天湖南的常德,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一身正气,一身傲骨,不结党不营私,东林党和魏忠贤斗法时期,他两边都不站,但对阉党来说,你不依附我,就是不给我面子,不给我面子,就是与我为敌——削除官籍,贬为平民。一直到崇祯上台后,魏忠贤见了阎王,阉党覆灭,杨鹤才被召回,担任都察院御史,相当于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是中纪委一把手,地位挺高。
《明史》对杨鹤的评价是: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是标准的古典模范官员。但是,好官不一定是个能干的官,杨鹤一上任,就认真严肃劝谏刚登基的崇祯:如今连年征战,时局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大明朝就像人一样,伤了元气,当务之急是要蓄养国家元气,减轻百姓赋税,减轻民间负担。
崇祯一听火大:不收税,钱从哪来?没钱怎么对付农民起义?又怎么对付虎视眈眈的皇太极?
这番对话,大体也折射了崇祯年间的困局,以及杨鹤对时局的判断,很显然,他是个好人,更是个好官,时时刻刻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就罢了,只可惜,在崇祯时期,这样的清流人士,已经不合时宜了。
-
2.招安,招安,招出一场大麻烦
-
3.杨嗣昌的“十面之网”
-
4.大计划的破产
-
5.加税,加税,再加税
-
6.杨嗣昌死了,崇祯“断臂”了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