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别对我撒谎
在媒体势微的年代,我们应铭记真相的力量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当新闻丧失价值,谁为人们发声?
-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书叫《别对我撒谎》。注意,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更不是一本情感婚姻指南,而是一本深刻的关于新闻调查之于社会进步的社科书。
说起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各种信息满天飞。每天打开手机,都会收到无数条推送和新闻:小到有人自称马拉多纳的私生子,大到美国白宫的最新动向;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微博上又开始流行什么梗?等等等等。“新闻”这个词的内涵,在今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至于新闻的来源呢,更是五花八门。清华学姐感觉被摸臀,怒发朋友圈,被好事者你一转我一转,手指动一动,动成了全网大新闻;家长在微博举报幼儿园给孩子吃过期了的烂肉馅儿,导致很多孩子又是呕吐又是发烧,网友是一片义愤填膺,又给送上了热搜。马云被约谈,微信群不知谁转发了一张据说是约谈时的照片,马云坐姿懒散,气场强大;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是信以为真。
确实,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创造新闻。而这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和以前由专业新闻机构报道的新闻比起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咱们今天这些人人都可以创造的新闻,它真实吗?客观吗?你敢全信吗?恐怕不尽然。就像刚刚说到的三个所谓新闻,都是2020年发生的事儿,可是一个只是误会,一个是断章取义,还有一个更是子虚乌有、凭空捏造的。
还记得2020年8月被送上热搜的罗冠军吗?本来是个前途正好的青年,却因为前女友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千字长文,成为人人喊打的渣男、强奸犯,一时间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急着站队,为女生摇旗呐喊,闹得是沸沸扬扬。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真相浮出水面,最后吃瓜群众发现:哦,原来那个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前女友,只是因为被分手,心有不甘才恶意报复;而可怜的无辜的罗冠军,却已经声誉尽毁,被社会性死亡。
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没有门槛的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干的。真的吗?我们来看看今天传统的专业媒体,能不能做到客观公正。2020年初,《南风窗》发表长文,《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大家看这标题,直接给主人公鲍毓明定下了性侵的罪名;而事件发酵以后,“财新网”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质疑,发布了一篇报道,叫《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疑云》。这一正一反两篇报道,都是出自专业的新闻记者之手,可是一个只采访了当事人李星星,一个只联系了鲍毓明,直到最后警方调查清楚了事实,大家才知道,性侵是假的,恋童是真的,而这个“童”却也不是真的儿童,而是把年龄故意改小了 4岁的成年人。
所以说,在今天,新闻究竟是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反转”已经成了常态,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新闻的尊严何在?它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反思。
有的人可能认为,新闻就只是把别处发生的事给如实地记录下来。有的人可能认为,新闻就是给茶余饭后的闲聊增添趣味的“八卦”,不用较真。甚至有的人有点阴谋论,觉得新闻就是用来操纵舆论、左右民意的工具。但其实,新闻对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真相,记者的任务就是客观、真实、准确而生动地将真相传递给大众。而真相,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把尺子。只有分清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人们才能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新闻界,有一项至高荣誉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那就是“普利策奖”。它的设立者,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这么说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媒体、新闻真的有那么大力量?还真有。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的人和组织,太多不可告人的黑幕和阴私,许多诚实的人被阴暗吞噬,可骗子和盗贼心却安理得地享受着赞美和荣光。然而,幸运的是,始终有那么一批人,一直不曾放弃新闻理想,他们挖掘真相,就是要让阳光照进这些社会的阴暗角落,警告那些道貌岸然、却想要欺骗大众的人:别对我撒谎!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别对我撒谎》,选编了过去几十年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23篇新闻报道。从广岛原子弹爆炸到恐怖主义袭击,从卢旺达大屠杀到伊拉克战争,每一起事件都曾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而每一篇报道都震撼人心。
近十年,是全球媒体普遍衰落的十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新闻调查、纸质媒体一再衰落,无数调查记者出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恰恰因此,坚守新闻理想,挖掘真相的新闻报道,才越发显得珍贵。捍卫新闻自由,绝不能沦为一句过时的理想。
不信,请各位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是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的。
-
2.美国记者的《恐怖分子》长文,揭开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的阴暗面
-
3.一篇《总统职位是怎样被偷走的》,破除灯塔国的民主神话
-
4.《美国式死亡》:终结殡葬业的暴利时代
-
5.《沙利度胺丑闻》:新闻可以为弱者发声,却也有时力不从心
-
6.一篇新闻调查背后,需要多少血和汗?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约翰·皮尔格是一名战地记者、作家和纪录片制片人。他曾两度赢得英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英国年度新闻记者奖”,并因为对于主流媒体的质疑和批评获得 “联合国媒体和平奖”,其拍摄的纪录片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ili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死亡集中营到麦卡锡主义的威胁,从揭发南非种族隔离政权行刑队到卢旺达大屠杀,这些报道的背后是一个个为了揭露真相而受到死亡威胁、被政府告上法庭、或者赤手空拳走上战场的调查记者。这些报道中也凝结了记者对历史的呈现和尊重,以及对西方世界发达和繁荣表象的反思。
《别对我撒谎》一书选取了二十三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在信息爆炸、资讯泛滥的当下,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重新燃起对于追求公正、平等和真相的热情,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闻媒体在当今世界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揭示真相是改变历史的前提,但是改变历史仅仅靠记者呈现真相是不够的。
在每一条消息和围绕在其周围的各种说法背后,总是隐藏着幕后的动机。
我们活在新闻里,被表述出的新闻甚至已经成了生活本身。新闻即是我们对今天世界的认识,也将是历史。
见不得人的当权者最憎恨记者,因为他们推开幕布,窥探冠冕堂皇背后的真相,搬起重重压着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