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康德传(中)
告别社交达人的生活,于不惑之年完成性格大转变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哲学系学霸也可以是社交达人
-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
上一次咱们讲到,出身平民阶层的康德,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之后,父亲收入减少,家庭陷入窘境。好不容易熬过了压抑的中学时光进了大学,又碰到了父亲因病去世。为了照顾家里,康德最后是花了八年时间才大学毕业,拿到本科文凭,接着又给哥尼斯堡的贵族们当了六年家教。在学术的道路上,早年的康德可以说是坎坷不断,并不太顺利,但在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之后,他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硕士学位到教职资格的升级,妥妥的哲学系学霸一枚。
对于哲学系的学生,可能不少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形象,要么是书呆子,要么是神棍。幸好,我们的主人公康德不属于这一卦,毫不夸张地说,哲学学霸康德在社交方面,那叫一个如鱼得水,简直可以说是政界、商界、军界界界通吃,就没有他混不熟的地盘。
有点意外吧?一个家境落魄的穷学生,还是个在咱们今天看来很冷门的哲学系,怎么还政界商界军界都能混进去呢?各位,康德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环境,跟咱们今天那是不一样的,18世纪的欧洲,哲学文学艺术在上流社会相当受欢迎。
当然,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康德他有社交天赋,要不然也不可能给人贵族家庭当个家教,就混入了贵族圈,成为诸多贵族家庭的座上宾。换了一般平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见到达官贵人,十有八九是会怯懦、紧张,唯唯诺诺。康德不一样,他始终表现得自然而自信,加上文质彬彬的气质、丰富的学识和幽默感,很快就赢得了贵族们的充分信任,比如凯泽林克女伯爵一家,就十分敬重这个幽默文雅的哲学硕士,每次都派马车接送他到别墅给孩子上课,吃晚餐时,还特别喜欢让康德坐贵宾席上,不为别的,就因为喜欢听康德聊天。
除了喜欢哲学文艺的贵妇,康德的个人魅力还辐射了不少军官,在军界,康德人缘极好,交际颇广。按理说,康德其实并不怎么喜欢军人,因为他年少的时候见识过普鲁士军人在大街上野蛮地抓壮丁充军的场景。不过,面对一些有学识、有礼貌的军官,他还是乐于交往的。
在康德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家乡哥尼斯堡算是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的地方。二战后,哥尼斯堡变成了俄罗斯的领地,就连名字都改成了加里宁格勒州。有些俄国人因此还钻空子,把康德说成俄罗斯著名哲学家。不过,康德在世的时候还真当过一段时间的俄国公民,因为哥尼斯堡在1758年到1762年间曾经被俄国占领,康德也因此和俄国军官有过接触,打过不少交道。
占领哥尼斯堡期间,俄罗斯军官们的统治颇为开明,他们带来了财富和资金,也带来了新的娱乐活动。各种晚宴、化妆舞会开始流行起来,严肃的基督徒会认为这是人性在走向堕落,不过对普罗大众来说,这恰恰是解放人性的契机。那会儿,康德三十多岁,年轻人嘛,自然很乐于享受这种世俗化的风气。
那几年,康德结识了不少俄国名流,当时的康德,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是:机智而幽默,注重打扮。康德这个人特别在意穿着,他还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时尚心经:衣服要借鉴花朵的颜色,因为大自然挑的颜色总是不会错的;外套要镶有金边,再配上一把花纹短剑。换作在今天,康德如果开一个微博,说不定还能成为穿搭界的网红。
不过,说到外形,咱们得小小冒犯一下,虽然康德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咱们必须承认,康德本人身材特别矮小,一米六不到,体格瘦弱,胸部轻微凹陷,有点气喘的毛病,如果非要找出一处值得称赞的地方,估计就是他那一双迷人的眼睛,有人形容这双眼睛为蓝色苍穹之火,透过它可以瞥见智慧最神圣的存在。总之,如果有粉丝非要说康德帅,那就硬件不够软件来凑吧。
说回康德。 1762年,俄国军队撤离哥尼斯堡,普鲁士军队回来了。万人迷康德丝毫不受影响,又跟普鲁士军官们打成一片,至少和其中的两个军官成为了好朋友,一个还是将军,名叫迈耶。这位将军经常邀请康德到府上给士兵上课,课后还一起共进午餐。据说,迈耶将军非常讨厌士兵在餐桌上失礼,但有一次,康德失手打翻了一杯红酒,将军非但没有生气,还连忙假装不小心打翻自己的红酒,帮康德化解尴尬。
和男人打得火热,大家千万别想多,其实康德的女人缘相当不错。除了刚才提到的女伯爵,还有不少女性也都把他当贴心朋友,分别之后还会保持长时间通信,至少有两个女人曾经与康德擦出爱的小火花,让他动了结婚的念头,但为什么没有后文呢?原因是康德觉得自己缺乏结婚的物质条件,所以迟迟没有行动。爱情这种事情嘛,您知道的,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再后来,康德似乎连找对象的兴趣也没有了。朋友们偶尔会在晚宴上给康德介绍对象,他要是提前知道有个相亲局,就索性不去了。此外,因为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文学社团里的种种出轨事件,婚姻变得像儿戏,搞得康德彻底丧失了对婚姻的兴趣,于是咱们社交小王子,从此就一心一意搞他的哲学事业去了。
-
2.迈向四十岁门槛,哲学家的不惑之年
-
3.性格重塑,变身为禁欲系男子
-
4.三拒聘书,等待最合适的教席
-
5.沉潜十年,从哲学教授到批判哲学家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德国古典哲学方面的专家,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同时也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路德维小希,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康德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是人们历来只是注重其思想,认为其生平不足为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曼弗雷德·库恩没有循此成见,他凭借翔实可信的素材写成 了“半个世纪以来最全面的《康德传》”,从大哲学家被忽略的前半生讲起,摆脱对其单调个性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康德。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康德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代哲学宗师,以及他早年的人生经历是如何参与并塑造了他的哲学思想,他为何会在不惑之年发生性格大逆转……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康德是不是真的了解女人,那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他极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对她们越来越不了解。
品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我们偶然碰到的。那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我们塑造或是接纳自己的品格,而拥有好的品格,便是道德成就的终极目标。
只有当我们有了品格以后,我们才有道德价值。塑造在道德意义下的性格,是我们的责任。康德的道德心理学也就是品格心理学。的确,这样的品格是康德关注的焦点。
准则不仅能够表现他是什么样的人;在某个意义下,它们甚至构成了那个人。它们构成了一个有品格的人。换句话说,拥有一套准则和拥有品格是同一件事。这可能是康德关于准则的人类学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点。
康德严格的自我管理,或许只是保持心理卫生的简易而单纯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康德认为自己有身体力行的必要。选择这个生活模式不是因为贪图安逸,而是有实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