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选谁来当新皇帝?
- 上一回说道,吕太后死后,吕氏跟刘氏的矛盾趋向白热化。然而吕家的领头人吕禄和吕产,一顿操作猛如虎,其实只是二百五,兄弟俩被刘氏子弟和大臣集团联起手来,一顿叮叮咣咣,打到地下,去见他们的二姨吕太后了,整个吕氏家族也都被灭了满门。 吕家倒台,驻守在荥阳的灌婴,罢兵回京,起兵反吕的刘襄,也率军返回齐国。大汉朝的兵火顺利平息。接下来,大臣们便聚在一起,商议善后工作。有人提议:“眼下最要紧,是立个新皇帝。” 可是,朝堂之上,不是已经有个皇帝汉后少帝吗?为什么还要另立新君呢?别忘了,汉后少帝可是吕太后扶上马的,哪怕再年幼,那也还是吕氏遗产。此番清洗吕氏势力,岂能斩草不除根留待日后春风吹又生? 此提议全票通过,选,赶紧选新皇帝。问题是——找谁呢?按顺序,当然是该从惠帝的儿子里找,有大臣表示,不成不成,惠帝那几个儿子都不行,什么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压根就不是他生的,那是吕太后把别人家小孩抱过来,硬塞在他们老刘家的。 这话说的是否有道理呢?史书上没有给出答案,但从逻辑上来说,这是讲不通的。毕竟惠帝登基之后,因为无所事事,只能沉溺于酒色。作为一个皇帝,他后宫有的是佳丽,而且他还年轻,别说生几个儿子,生个十个八个,那也很正常嘛。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还要睁眼说瞎话呢?很简单,跟后少帝一样,这些孩子既然都是惠帝的儿子,那就是身体里都还流淌着吕氏的血液嘛,还得喊吕太后一声奶奶。将来他们长大了,要是听说当年,有一帮大臣联手自己的远方叔叔伯伯什么的,杀了自己奶奶一家,这局面不要太尴尬哦,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为奶奶家报仇?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吕氏的血统,就代表着原罪。这么一来,这些本应是正经候选人的孩子,都被强行贴上“假儿子”的标签,加上混淆皇室血统的罪名,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大臣们的态度就一个:凡是跟吕家有一丝丝血缘关系,存在着一点点风险的,都没有登基的资格! 踢走惠帝那一脉,还有谁比较合适呢?只能回过头,去刘邦的儿子里找一个了。前面说过,刘邦有八个儿子,只有惠帝是吕太后生的,也就是所谓的嫡子。其他的,别的嫔妃生的儿子,都是庶子。 既然都是庶子,那就没有谁高贵一点了,这意味着人人都有机会,且机会均等。于是,大臣们掰着手指一算,哎哟,其实也没多少人选了,在刘邦的几个庶子里面,最大的刘肥,和最小的刘建都病死了,刘建更惨,唯一的儿子还被吕后杀了;至于老三刘如意、老五刘恢、老六刘友,前几回都提过的,不是成了吕后的刀下鬼,就是被吕后逼得自挂东南枝,一个个都去地底下找爹爹去了。如此一来,刘邦的儿子里面,只剩下老四代王刘恒,以及老七淮南王刘长。 有人提议说,既然如此,那就二选一吧。可立马就有人表示,既然从庶出的里面选,论资排辈的话,那刘肥作为高帝的长子,他家那一脉,是不是最有资格?虽然刘肥不在了,他的儿子还在吧?是不是应该重点考虑一下?再说了,此番能够扳倒吕氏,齐王家出力最多、功不可没:齐王刘襄敢为天下先,打出反吕的旗帜;他二弟朱虚侯刘章,还亲自带兵消灭了吕产。选刘襄为帝,最为合适! 讲真的,理儿确实是这个理儿,但是吧,选代王和淮南王,从继承的角度来说,则更为合情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传统的继承顺序,一般是子承父业,如果不行的话,便是兄终弟及。代王和淮南王是惠帝的弟弟,要是选他们,就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但要是选刘襄,就成了侄子接班叔叔,在规矩上说不过去。 大家吵来吵去,这时候,有人报告,说琅琊王刘泽到了。 上一回说过,刘泽被刘襄给坑了,国家没了,王位也丢了,他带着一肚子气,从齐国前往长安。这老滑头一路观望形势,走走停停,一直走到诸吕覆灭,才到达长安,并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选皇帝的这个节骨眼上。时间拿捏的这么精准,可见,十有八九是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众大臣一看,哎哟喂,老刘家辈分最高的老王爷到了,赶忙上前恭迎:“老王爷,还请您发句话,看看立谁最合适。” 老头眼睛一眯:“诸位都选的谁?”众人连忙回答:“齐王刘襄乃高帝长孙,此次平定诸吕之乱,他又立有首功,咱们认为他最是合适。”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正好戳到了老头的痛处:之前刘襄使诈,不仅把他给软禁了,还让他丢掉了整个琅琊国。这口恶气差点没把老头活活憋死,如今岂能便宜那小子? 老头心里冷冷一哼,小子,你可算落我手里了。但表面上,他是波澜不惊,一脸正色道:“齐王功大,诸位选他,甚好。然而诸位只怕有所不知:齐王的舅舅驷 钧,这家伙人面兽心,心肠歹毒。若是齐王继承大统,驷钧势必占据高位,到时只怕要重蹈诸吕之乱啊!” 众大臣如梦初醒,“老王爷说得有理,有理,依您之见,谁更合适呢?”
- 2.大臣眼中的老实人刘恒
- 3.皇位,刘恒的焦虑之源
- 4.千里进京路,十万个小心翼翼
- 5.新君入宫,血染宫廷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自汉朝立国,一个伟大、统一而稳定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崛起于世界,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它所开创的范式,它的经验与历史教训,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穿越回两千年前,走进大汉王朝的生命机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