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皇帝钦点的“小钢炮”
-
上一回,我们说了“靖难之役”中的名将张玉、张辅父子。在结尾处,我们说,七十五岁高龄的张辅,最终战死于土木堡。而土木堡之变后,能够扶明朝于将倾的,就是我们这一回的主角儿。他不仅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守住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更在此后余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成为万民拥戴、顶天立地的楷模。可就是这样一位堪称完人的存在,却在一场政变中,因为一条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自己人的刀下。
这一位又是谁呢?可能有的听众朋友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于谦。
把于谦安排在武将系列来讲,一开始良辰是有些犹豫的。毕竟从本质上来说,于谦是个文官,一辈子也没有真的带兵冲锋过。可是,他担任过兵部尚书,也上过战场,还部署过战斗,让他青史留名的,也是一场北京保卫战。所以,把他放在武将的序列,倒也不违和。好了,闲话不多说,现在,我们就来讲讲于谦的故事。
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人,家住今天杭州市上城区的祠堂巷,靠近老牌商业街河坊街。又是杭州,又是商业街,别说今天这地方的房子起步价五六万一平,搁几百年前的明朝,这一带也是黄金地段,于谦家能定居此处,足见他家的经济实力不弱。确实,于谦的高祖、曾祖都在元朝当过官,祖父在朱元璋时代官至工部主事,至于他父亲,嗯,比较弱一些,没有科举功名,好在他传承家风家业,倒也不曾辱没祖上荣光。
家族基因强大,家庭经济基础又好,在这样肥沃的现实土壤下,于谦只要不一出生就质检不合格,基本上都能有超越常人的稳稳的幸福。可是,偏偏,他一站到人生起跑线,就跑得比比人快!对滴,俗称的神童,又一次上线了。很小很小的时候,于谦就被人发现,这个娃娃不寻常,读书识字,那是学得好,学得快,什么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都是基本功,关键是小小年纪就特别有志向。据说,六岁的时候,于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朝同上凤凰台”,下联是“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是西汉时期修建的一座阁楼,上面有十一位当时名臣的画像,从此,“麒麟阁”就成了读书人建功立业、登上人生巅峰的象征。六岁的小屁孩,竟然就想“独占麒麟阁”,这志气,绝对让其他家长回家伤感一番——瞧瞧别人家的孩子。
兴许也有朋友说了,我小时候还相当美国总统呢。那您再听听少年时代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是不是都会背?来来来,跟我一起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写这首《石灰吟》时,才12岁,12岁哦,你想想,一个12岁的小孩写的诗,却让后世几百年无数小朋友都跟着背诵,关键是还时不时在试卷上坑你一把,你说厉害不厉害?
除此之外,于谦还有神秘的外力加持。按《明史》记载,于谦七岁的时候,一个和尚见到他,赞不绝口,说这小孩骨骼清奇,面相奇特,将来一定是拯救时局的宰相。
总之,很小很小的时候,于谦就备受关注,粉丝无数,长大后呢,于谦也没让粉丝失望,永乐十九年,于谦23岁,高中进士,成为了一名监察御史,负责官员监察事宜。等到明宣宗当政时期,有一次与各位御史问答,于谦声如洪钟,对答如流,明宣宗十分满意,从此暗暗地记下了这个叫于谦的年轻人。
于谦当御史的时候,顶头上司叫顾佐,此人相当有性格,有电视刚正不阿,缺点是脾气臭,嘴巴臭,下属稍有不对,逮谁骂谁,骂的那叫一个狗血喷头,在他手下当差,几乎没有不被臭骂过的,唯独于谦,老家伙是格外高看一眼,从来没骂过一句。为啥呢?因为觉得于谦比自己更有本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想不出名都难。没过多久,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造反,明宣宗率军亲征,于谦作为御史随军出征。等到抓住了朱高煦,按惯例,这时候得派个人把朱高煦痛骂一顿。明宣宗一想,就喊道:“于谦!上!”
接着,于谦一脸正气,言辞凌厉,高声呵斥,历数朱高煦的种种罪状,大概是攻势太猛,把朱高旭骂的瑟瑟发抖,头都不敢抬,跪在地上扑通扑通只磕头。等到返回京师,明宣宗论功行赏,于谦虽说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在赏赐的规格上,却与其他大臣同一级别。这下大家都知道,皇帝重用于谦,那只是时间问题了。
-
- 2.王振公公忌惮三分的两省巡抚
- 3.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
- 4.治军有方,重振军威
- 5.一心为国,无心埋祸根
- 6.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