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来自元朝高层的靖难功臣
-
上一回我们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手下“铁三角”——铁铉、盛庸和平安。有的听众朋友就在后台留言了,说建文帝这边有这么厉害的人,朱棣这边呢?难道他一直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不不不,虽然朱老四能征善战,但打仗这种事,没有三五个得力帮手,哪里能成事呢?朱棣也不例外,恰恰是他手下的几员大将,为他冲锋陷阵,才让他成功南下摘了桃子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两位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和张辅。
听到这您可能要问了,良辰啊,之前说武将不是一个人一集吗?上一回出现三人捆绑销售的情况,因为人家是“铁三角”,情有可原。怎么这一回又是成双成对了?哎,其实良辰也不想这样,可人家毕竟是父子嘛,就把他俩放在一块儿了,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嘛。
好了,书归正传,既然是父子,那我们就先从父亲张玉说起。张玉,字世美,出生于祥符,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市的祥符区。这位老兄也是早早就参了军,不过,他可不是老朱手下的老革命。您想想,老朱起兵的时候在哪里?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啊,可开封在河南,距离凤阳有400多公里远呢,张玉怎么会跑上将近一千里的路,去找当时还是籍籍无名的老朱呢?
其实吧,这张玉,是来自敌区的反动派,他早年参加的是是元军。那么问题来了,
张玉一个反动派,怎么会成为朱棣手下的大将军呢?别急,听我慢慢说。
且说张玉参加元军之后,混的是非常不错,一路做到了枢密知院,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秘书长。这可是个大官,不过,由于元末政局一片混乱,元朝政府也跟今天的传销机构一样,到处给人乱贴标签,什么人都能当个经理总监,张玉这个枢密知院,十有八九也是这样的,就是听上去很牛很牛,实际上没人当回事。
但再怎么说,人家也算个大领导,所以元朝皇帝北逃的时候,张玉也跟着他一起跑,跑到大草原上生活了整整十八年。然而,美丽的草原终不是张玉的家,18年哦,就算牛肉羊肉再好吃,那也吃腻了是不是?
除此之外,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前途却是一片“很迷惘”。北元小朝廷一天不如一天,被明军到处撵着跑,皇帝和大臣东躲西藏,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终于有一天,张玉再也受不了了,一溜烟从草原上跑了回来,主动归顺了明朝。
这种投降派的故事桥段并不新鲜,也没啥可多说的。一般说来,投降过来的,别管你曾经多高的官,多大的将军,基本上不怎么受待见,政治成分这一关就够人家怀疑一辈子了。但张玉不一样,他不仅没被嫌弃,还格外受器重。因为,人家是带着一身的才华与技能投降来的。啥技能?对北元内部的了如指掌和18年草原生活的丰富经验啊,只要明朝还需要和蒙古作战,他就能在明朝混的非常滋润,甚至比之前还好。
果不其然,张玉一回来就成了香饽饽,并凭着他多年的官场经验,从带路党一路混成了统兵将领。为了向新主子表达忠心,张玉还多次跟随明军进攻北元,把旧老板打得满地找牙。
至于张玉见到朱棣,那是洪武末年的事了。前面的节目中说过,老朱把功臣能杀的都杀了,然后让儿子们镇守边疆,原来的统兵将领来了个派系调整,重新分配,划拨到各个儿子手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玉被分配给了朱棣,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干将。
到了朱棣这里,张玉就更受器重了。为啥?因为朱棣是燕王啊,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付北元的残余势力,对此,没有谁比张玉更有经验了。所以朱棣就靠着张玉,拼命给自己刷战绩、刷大礼包、刷经验值。张玉呢,因为朱棣的格外信任和优待,也仿佛终于找到了人生归宿,那叫一个死心塌地跟着领导干。后来,他还把女儿嫁给了朱棣,双方从上下级关系更进一步,成了亲戚。
有了这层关系,朱棣造反的时候,张玉作为朱棣的老丈人,自然就表现更积极了。我们说过,朱棣能指挥的动的,只有手下的八百亲卫队,而北平这边的城防,全都南边的人。朱棣当时怕得要死,觉得自己这边一起兵,那边人家把城门一关,自己就被包了饺子。
这时候张玉出马了,他带着一帮人,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北平九座城门。随后又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建文帝安插在北平的各种明桩暗桩,一网打尽。不管怎么说,靖难之变,立下头功的绝对是他张玉。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说,大家猜都能猜到,反正各种大战都少不了张玉。据说朱棣最器重手下两个人,一是张玉,二是朱能。更有意思的是,在朱棣麾下,张玉是年纪最大的,朱能则是年纪最小的。两人也各有所长,张玉善于谋略,朱能英勇无敌,一文一武,堪称朱棣麾下最强CP。
以张玉在朱棣手下的地位和功劳,事成之日,得个公爵之位,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的,然而,很遗憾,他没有等到那一天。上一回我们说了,东昌之战中,朱棣陷入明军包围阵中,张玉跟朱能各带一拨人马,杀入重围救老板。朱能年轻,而且能砍能杀,成功救出了朱棣,自己也全身而退,年迈的张玉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明军团团围困,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手底下天字第一号骨干就这么折进去了,朱棣难过的要命。撤回北平后,朱棣当众哀叹说:“胜负乃兵家常事,输一场也没什么,只恨损失了张玉。正是艰难的时刻,我却没了左膀右臂。”按照《明史》记载,朱棣说到动情处,还伤心地掉了泪,可见他对张玉是相当之不舍的。
等到朱棣登上皇位,封赏靖难功臣时,张玉被追赠为河间王,比公爵还高了一级。很显然,在朱棣心目中,正儿八经的靖难第一功臣就是张玉,这一点,别人是望尘莫及。
-
- 2.虎父无犬子
- 3.四征安南
- 4.胸中自有沟壑的大将军
- 5.葬身土木堡,死因成谜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