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一首诗带火了一座山:《望天门山》
-
上一讲咱们从古诗中挖掘了几个写作文的小秘诀,不知道大家get到没有?今天咱们说点轻松的,讲讲诗人旅行的事儿。一说出去玩儿,你就有精神了,是吧?其实,我也是!世界那么大,你想出去浪,理解!古人也这么想啊。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咱不说全部,大多喜欢游山玩水,甭管是赶考、求职、做官、贬官、出差、流放,反正只要有机会出门,他就得游玩一番,观赏一番,写首诗,让同道好友都来点个赞。
比如咱们先前说的,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诗仙李白,年纪轻轻开始周游各地,到庐山看到大瀑布,就写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被汪伦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套路骗到安徽泾县,玩了个痛快,就写一首“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总之是走到哪玩到哪,玩到哪,那千古名句就留到哪。
可是说到这儿,咱们得加一句:这古人出去旅行,可不比咱们现在,又是飞机又是高铁又是汽车的,说走就能走;他们出远门,基本两种交通工具:马,或者船。而这两者之中呢,又属坐船更为舒适方便。你想,船上是坐着能写字,站着能喝酒,躺着能睡觉,走出船舱,还能360度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美景,是不是比骑在马背上、关在马车里一路颠簸更轻松更自在呢?所以啊,这古人长途旅行,首选交通工具一般是船,而诗人们的山水诗呢,很大一部分就是船上所写。今天,咱们就来说几首船上写的诗。
且说唐朝开元一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旅游达人兼文艺青年李白,已经游遍了峨眉山、成都、重庆等周边网红景点,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老家,闯荡江湖!于是,他带着一把宝剑和一肚子的才华,乘上一叶扁舟,从四川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去寻找诗与远方了。
一路上,李白是大开眼界,见识了各种好水好山、人间仙境。可是,当船进入安徽省当涂县时,李白还是被眼前的壮丽景观震撼了一下,于是,一壶美酒下肚,李白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也就是咱们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天门山景观奇在哪呢?奇就奇在它不是一座山,而是隔江对峙的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想象一下,两座高山夹江而立,是不是就像天宫的门庭一样巍峨?所以啊,这东梁山和西梁山就被合称为“天门山”了。
那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景观又是怎样呢?咱们先听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里的“楚江”指的是长江,意思是说,天门山被汹涌奔腾的长江一劈为二,从中间给断开了。各位你看,诗人的眼光跟咱们一般人就是不一样,咱们看天门山,是两座高山夹江而立,一幅静态画面;李白看天门山呢,是长江把一座大山从中断开,变成了两座,这感觉是不是很像一个气势恢弘的动态小视频?而且,这句诗虽然以“天门”二字开头,实际上写的却是长江,说的是长江奔腾不息,拥有冲决一切障碍的力量,连山都给劈开了,你说力道大不大?李白在这里用的是借山写水的笔法。
好,再听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回”是回旋,这句诗的意思是,江水从两座高山之间的狭窄通道经过,产生了回旋。这句诗跟上句正好相反,虽然以“碧水”二字开头,实际写的却是高山,说的是天门山山形险峻,就连浩瀚的江水也被两边的高山夹击,不得不改变了流向。在这里李白用了借水写山的笔法。
第三句和第四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显然指的是东梁山和西梁山,那么,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才能看到两边的高山相对而出呢?答案就只能是那天边来的一叶孤帆上了。因此,写这首《望天门山》的时候,李白不在别处,就在江中的小船上。也只有身在船上,亲眼看到了两岸高山的对峙和夹击,切身感受了船下水流的湍急和回旋,他才能明白山和水的相互作用力,也才能简洁明了地,将大自然的伟力表达出来。
所以啊,有些景致咱们可以远观,有些景致则必须身临其境、融入其中,才能体会它独特的美感。拿天门山来说吧,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那里矗立、奔腾了何止万年?只有遇见了李白,才终于有人懂了它的壮美,才等到了它的知音。说到这儿,咱们照惯例再附送一首诗,同样来自大才子李白,同样是他第一次离乡远游时在船上所写,《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首诗描写的景观虽然跟《望天门山》截然不同,但李白写诗的心境却是相似的。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
- 2.重获自由后的速度与激情:《早发白帝城》
- 3.一定是有特别的缘分才会为你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 4.月光下的山水画:《望洞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路读编辑部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学无纸尽,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蘅塘退士肯定想不到自己这两句广告语,竟然成了三百年里儿童少年古诗启蒙的唯一指南。不过,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真的是古诗的唯一读法吗?熟读会背,就自然而然地懂得欣赏甚至能提笔创作了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诗,为什么不能拥有更加友好、有趣的访问界面呢?
本系列将带您游览三千年中国诗歌长河,聆听动人的文字音律,结识风雅的文人志士,领略精彩的文学景观,参与好玩的文化游戏。让您在熟读之余,读懂古诗,爱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