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两袖清风:金银没有,两袖空气要不要?
-
大家都知道哈,咱们中国古代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通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的主流路径就是——努力读书,拼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早日当官。因为大家对读书当官的热情似火,搞得古代的官场啊,就格外热闹,跟个大戏台一样,都争着抢着上。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古代官场也一样,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贪得无厌的,也有清正廉明的。现在咱们把大贪官比作“大老虎”,古代也有不少臭名昭著的“大老虎”。比如把自己贪污成“世界第一首富”的明朝太监刘瑾,比如清朝贪到“富可敌国”的和珅等等。不过呢,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就有人出淤泥而不染,站在队伍前列的,自然是“清官代言人”——包拯“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紧随包大人出场的是二号种子选手——人称“海青天”的海瑞。什么?听我讲《明朝那些事儿》听了32遍不想再听海瑞的故事?
好啦好啦,乖啊,今天包大人和海大人是坐评委席的,且看今天齐聚一堂的“感动华夏五大清官”的表彰大会现场,到底花落谁家呢?想要摘得今天的大奖,咱们先来才艺大比拼——成语故事。
在请出第一位嘉宾之前,先容我朗诵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叫《石灰吟》,它的作者是就是咱们今天的第一位参赛选手——明朝文学家、政治家于谦。
严肃点严肃点,别起哄,不是郭德纲家那位于谦,是500多年前那位保卫北京城、大败瓦剌大军的民族英雄。怎么打跑的?嘿嘿,回头听《明朝那些事儿》之番外篇里的于谦专章。好,且说于谦当地方官那会儿,明代官场贪污腐败之风,非常盛行,简直非主流跻身主流。当时京城有个大宦官叫王振,王振王公公的事迹,拜我良辰所赐,大家都很熟。
王公公势力大,喜欢钱。地方官员进京,都很懂事地给他带点礼物,有钱的带钱,没钱就带点当地名贵的特产。只有于谦,每次进京办事或开会,都是两手空空,啥也不带。同事就好心提醒:“老于啊,你这样可不行哦!就算不搞箱现金也带个玉佛啊金条啥的,再不济,带点咱们地方土生土长的特产,什么绢帕、蘑菇、线香这些,面子上好看点嘛。”
于谦听了,哈哈一笑,扬了扬两只长袖子:“谁说我啥也没带?你看,这不是礼物是啥?满满的‘两袖清风’,哈哈!”
明明是两袖子空气,居然美其名曰“两袖清风”!读书多就是好啊,稻草都能说成金条。好,此处插播古文化知识一则:古人穿的衣服,是没有口袋的。不像咱们现在的衣服,上衣裤子都可以搞口袋,什么手机钥匙门卡都可以揣,不够装还可以拿个手提包、挎包什么的。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普通老百姓的衣襟向右掩,腰上束着一根腰带,随身携带的小部件可以直接揣在怀里。官员穿的是长衫,袖子特别大,方便放些零钱、文件等等。有些官员收受贿赂之后,就会顺手放到袖子里面。
于谦的袖子啥都冇得,空空荡荡,只有满满当当的两袖空气,据说,他还作了一首《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说,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属于老百姓的,因官员任意搜刮,反而变成了百姓的祸害。现在我只带着“两袖清风”上京城,免得老百姓在背后戳我的脊梁骨啊!
后来“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再后来,这个词语的用法还飙升了一格,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好啦,于谦不愿意给上级送礼,主动权在他,那么,要是下属拼命要给你送礼,你怎么办呢?接下来看看第二位上场的清官,他又是如何处理这样棘手的情况的。
-
- 2.羊续悬鱼:当官不清廉,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 3.克己奉公:打狗未必要看主人
- 4.大公无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 5.一代楷模: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路读编辑部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钰汝于成,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成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成语的海洋波澜壮阔,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本系列旨在以成语为钥匙,开启历史的大门,为你呈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或惊心动魄、或生动有趣、或意味深长的故事;以故事为风帆,带领你在成语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