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朱元璋的干儿子
-
前面几回,咱们说了徐达、常遇春、汤和这些功勋赫赫,又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想想那么多被老朱整死的开国功臣,这几位能功勋卓著,还逃过一劫,真是不容易。徐达呢,是为人谦逊低调,汤和是聪明谨慎,常遇春呢,既不谦虚也不谨慎,但人家还没等老朱出手,人家就跟人间say goodbye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能得以善终,那就是跟老朱的关系足够亲、足够铁,老朱这人,毕竟还是重亲情的,所以这一回,我们就来说说跟老朱非常亲近的开国功臣——沐英。
说到沐英,可能有的听众朋友表示没听过。但想必有不少听众朋友看过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鹿鼎记》里就提到过一个沐王府,这是个反清复明的专业户,也是韦小宝的小老婆、小郡主沐剑屏的本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沐英,就是沐王府的开创者。
在这再插一句,也许有的听众朋友会说,我去丽江玩,那儿有个木府,跟这个沐王府是不是一回事?当然不是了,丽江的木府是木头的木,是当地土司的衙门。而沐王府则是沐浴的沐,是明朝的一等公爵,这能比吗?
还有,历史上的沐王府在昆明,不是丽江。昆明的听众朋友应该知道,五华区有个胜利堂,明朝时候的沐王府,差不多就在那个地方。好了,不多说了,直接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吧。
且说沐氏在云南赫赫有名,但他家的始祖、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沐英,却是安徽定远的,跟老朱的老家凤阳相距百里不到,也勉强能算个老乡。
都说老朱命苦,但沐英一开始的命运,也跟他差不离。沐英本来就家境贫寒,加上父亲早早去世,所以打小就跟寡母相依为命,日子呢,经常是穷得揭不开锅。更惨的是,到了元末,兵荒马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沐英也跟着母亲,踏上了逃难之路。可没走多久,母亲就生了病,死在了逃难路上。
那一年沐英七岁,他孑然一身,没有一个亲人。接下来,他便跟老朱一样,过起了四处流浪外加要饭的日子。不过,幸运的是,在要了一年饭之后,他遇到了老朱。可能是出身差不多,加上小时候的遭遇也很相似,老朱突然父爱爆发,收他为养子,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朱英。
那为什么他又叫沐英呢?那是后来功成名就了,老朱说,你改回自己本来的姓氏吧,也让你家祖上沾沾光。朱英表示,爹妈死的早,加上那会儿年纪小,自己姓啥名啥,都忘了个干净。今天的一切,全是沐浴在朱爹的恩德之下。既然不能姓朱,那就干脆就姓“沐”吧,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因此,这才有了“沐英”这个名字。
沐英是真的搞不清自己姓什么啊?或许,maybe,perhaps,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假装不记得,哄朱爹开心。反正总之吧,这番话说得老朱开心坏了。
当然了,老朱是个实干家,在他面前光会耍嘴皮子,还是不够的,关键还得有真本事。要说老朱的养子,还真不止一个,有人统计,老朱一共收过二十多个养子,都能凑成两支足球队踢比赛了。但在众多养子里,还数沐英的功劳最大、表现最好。
沐英十八岁时正式参军,先是驻守镇江,跟张士诚打。然后镇守江西,跟陈友谅打。后来又跟着汤和去打福建,反正南方的各个势力都被他打了个遍,而且跟的都是各路大牌将领。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老朱一开始没有让沐英参加北伐,而是让他到中央的大都督府,协助自己统筹全国军事。
在那儿,沐英具体都负责些什么呢?主要是后勤工作。咱可别以为搞后勤的不打仗,就把豆包不当干粮。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方军队能不能打胜仗,后方的补给非常重要。再说了,后勤工作是既复杂又棘手的,但沐英年纪轻轻,却能把诸多复杂事务处理得又快又好,对接的各方赞不绝口。由此可见,沐英绝对是个一流的人才。
就这样负责了七年后勤,沐英终于得到了上前线的机会,跟着名将邓愈出征甘肃、青海和西藏。在甘肃,明军击溃了王保保的部队,抓获了大批俘虏。随后又深入青海和西藏,击溃了当地守军,并招降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明史》毫不吝啬地赞颂了沐英的功劳,叫“耀兵昆仑”。
眼见沐英在青藏高原表现出色,老朱就把他调到了对阵蒙古的一线。洪武十三年,沐英统兵出长城北伐,对手是个大牌人物,堂堂的北元丞相,叫脱火赤。这位老兄情报工作做的不错,早早就知道了明军的行动,但他认为,明军都是南边过来的,不适应戈壁沙漠的气候,估计走一半就死光光了,所以他对此毫不在意,准备让老天爷去对付沐英,自己则蒙头睡大觉。
可脱火赤没想到的是,沐英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教科书级的。首先,他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然后一路急行军,只用了七天时间,就翻过了贺兰山、穿越了腾格里沙漠,悄悄地摸到了蒙古人鼻子底下。等到蒙古人睡觉的时候,沐英趁夜色发起突袭,蒙古人被包了饺子,脱火赤稀里糊涂就成了俘虏,那会儿,估计他觉还没睡醒呢。
-
- 2.收复云南立奇功
- 3.恩威并施镇边关
- 4.文武相继,世守云南
- 5.已无朱皇帝,何有沐国公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