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少年老成,忠诚正派得人心
-
上一讲咱们说了备受我们《春秋》《左传》两位作者孔子、左丘明推崇的郑国名臣子产。那么这一讲,咱们就再说一位《左传》中的常客,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名人——齐国大夫晏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晏子。
提起晏子,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晏子使楚”的故事。但其实呢,“晏子使楚”,只是他N多典故里一小份啦。晏子有本语录、也就是著名的《晏子春秋》流传于世,这本书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学者淳于越所著,说起来,它简直就是个段子大合集,很多成语比如“折冲樽俎”“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南橘北枳”,还有“二桃杀三士”“挂羊头卖狗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都来自那里。所以您说,一个“晏子使楚”,对典故等身的晏子来说,算个啥。
当然了,晏子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因为他是行走的成语制造机,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位道德高尚、廉洁奉公外加治国理政能力卓著的一代名臣。只是呢,他嘴皮子太利索了,一出手就是典故,一张嘴就是段子,导致后世之人提起他就想起那些典故。好吧,那咱们也从典故入手,看看这位顶级段子手,到底是什么样的。
晏子,齐国人,生于夷维、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潍坊市的高密县,谥号“平”,后人往往尊称他为晏子,记住,这可不是像你叫“李亮”,你发小就人前人后喊你“亮子”“亮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和孔子孟子孙子一样的待遇。当然了,晏子的出身是非常显赫的,他家是齐国的老牌贵族,父亲是齐国的上大夫,身居高位。晏子的早年事迹呢,我也清楚,史书无记载。大概可以查到的,他是典型的“子承父业”——父亲去世后,接过了父亲的枪,步入齐国政坛,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据可靠史料记载,晏子步入政坛时,年纪尚轻,但是,一出场就显得很老辣,办事老练,眼光狠而准。不信我举个栗子。
话说晏子当官后不久,就出了件大事——晋国大臣栾盈叛出国门,投奔了齐国。齐国和晋国是盟国,按理说,是不能收留对方的叛徒的。可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庄公,动了歪心思,他觉得吧,栾盈这个来自晋国内部的家伙,一定对晋国的各种小秘密了如指掌,我若是巧加利用,一定能让他发挥最大能量,比如——鼓动他他煽动晋国内乱,掀了晋国的霸业,我趁机当个霸主,岂不美哉?于是,齐庄公决定为了自己的春秋霸主梦,背后捅盟友一刀。
可是,晏子一听说,当即表示反对,齐晋交好,岂能背信弃义?再说了,一个叛国求荣的小人,君王岂能相信?齐庄公一听火了:晏子!你年纪轻轻懂个啥?轮得到你插嘴?
齐庄公不仅收留了栾盈,还护送他回国,还跟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商量好了行动步骤,准备来个里应外合,搞乱晋国。结果呢,结果自然是晋国早有准备,一把全歼了搞阴谋颠覆的小团伙。
事态平息过后,消息传开,齐国丢尽了颜面,齐庄公沦为天下笑柄。
有齐庄公这么一个糟心的上司,晏子的日子,确实也不太好过的。很快,这个傻缺领导又干了一件蠢事,震惊国际,不,准确地说是震荡齐国,绝对可以入选春秋十大狗血事件榜单。啥事呢?听我说哈。本来呢,国君嘛,三妻四妾什么的那都是小配置,更何况是齐国这么个超级大国,后宫女子那还是个问题?但是齐庄公不走寻常路,不喜欢精英培养的,就喜欢墙外的,这不,看上了大臣崔杼的老婆,然后双方天雷勾地火,不可描述起来了。画面如何?不好意思,这不是良辰我擅长的,在此,我再次以洪荒之力,推荐大家去听刘学老师讲的《金瓶梅》,那里面不可描述的地方太多了,刘老师有没有描述呢?你们去听听就知道了。
广告时间结束,说回齐庄公。一般搞这不可描述活动,大多趁着月黑风高夜,风在吼马在啸,混淆视听,麻痹左右。但齐庄公不走寻常路啊,骨骼清奇啊,他居然大白天的堂而皇之地去崔杼家里跟人家老婆不可描述起来了。二人活动结束后,临出门,还顺手拎了一顶男主人崔杼的帽子,说要拿去赏赐给别人。
What? Why? What are you doing?
和我一样,瞬间脑子短路成一个烧焦的主板,有个随从当场崩溃了:“君王,这帽子是崔杼的,不能拿去赏赐给别人啊。”齐庄公白了他一眼:“用他的帽子怎么了,我就用!”
崔杼这一下真的是气坏了,我估摸着他应该是忍了很久,痛苦了很久,在耻辱痛苦和害怕之间游荡了很久,很久也没付出行动,但这顶帽子,还怎么忍,自己的帽子被戴到别人头上,那就是一个行走的大喇叭啊:看啊,齐国大夫崔杼头上戴了一顶绿帽子呀。
于是,崔杼火上心头,再齐庄公再次前来搞二人活动时,下手把他给宰了。然后,绿巨人崔杼一不做二不休,扶持齐景公上台,自己亲手把持朝政,还命令齐国的史官把齐庄公的死写成“暴病而亡”。
可是吧,齐国史官淡定地在小本本上写下一笔:“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杀掉了是史官。捡起小本本继任齐国史官的,是太史的二弟,二弟也淡定地写下一笔“崔杼弑其君”,崔杼还是很生气,又把他给杀了;好了,老三接着来,仍然淡定地记下一笔“崔杼弑其君”,又被杀了。最后老四继续,仍旧提笔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斗不过,嘟囔着说,行,你们行,我不跟你们一般见识行不?
那么,这跟晏子有啥关系呢?且说齐庄公死后,齐国上下几乎一片沉默,一来是惧怕崔杼的淫威,二来齐庄公自己作死的成分太多了,想替他鸣不平都觉得尴尬,说,你是不是也想学他搞不可描述活动?
最后,只有晏子一个人前去吊丧,更绝的是,他直接去了案发现场,也就是崔杼家,在那儿吊唁齐庄公。全套仪式做得整整齐齐,该哭的哭,该跪的跪,有人就怕了,问晏子,你哭啥啊,胆子这么大,你是不打算火了,要给国君殉葬吗?晏子头一抬:说啥呢?他又不是为了江山社稷死的,我给他殉哪门子葬?我哭,只是尽臣子的本分,照章办事,不能坏了规矩。
牛不牛?服不服?好了,以上内容就是左传中的名篇《晏子不死君难》,大意是齐庄王为了偷情被杀,死得下贱,没有尽到为君者的本分,没有对国家负责,那么,当臣子的也不必为他尽忠。发现了没?晏子不仅有判断力,而且遇事勇敢、讲原则,为人正派,关键是,他还不傻。
-
- 2.折冲樽俎与晏子使楚
- 3.劝领导的艺术
- 4.治国有数,治家有情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传统历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除了称雄争霸,春秋还是个人才辈出、思想大放异彩的时代,他们或好或坏,或雄或奸,或是命运坎坷,或是段子迭出。听名人故事,学处世哲学,通人生道理。《春秋·左传》第四季,最有干货的篇章,爆笑继续不停!
关于作者: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传统历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