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身世浮沉雨打萍
-
上一回,我们说了才华横溢、冠绝天下的杨氏父子,杨廷和及杨慎。算上之前的解缙,“明朝三大才子”就剩下最后一位徐渭没说了。
前面我们说过,明朝三大才子各有所长,但徐渭是公认最多才的一位,诗、书、字、画、兵法,样样精通。论“经世致用”之学,明朝读书人里,没有谁能比得上徐渭。
然而,要比学历的话,画风就比较难看了,解缙是进士,杨慎是状元,徐渭呢?撑破了天,也就是个秀才。杨慎12岁时就拿下的、且压根不放在眼里的举人,徐渭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考上。你说,就这样一个破秀才,凭啥和那两位并列,在明朝276年历史里,共享“三大才子”的荣誉称号呢?
徐渭有才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吧,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青藤,就是徐渭的大号;齐白石说,恨不能早生300年,为他磨墨理纸;再说诗文,你们大家都喜欢的文学家木心说,徐渭是十足的天才,明代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说,徐渭就是明代的No.1。
当然,以上诸位大神的话,只证明了徐渭在诗书画戏剧等领域有超高文艺指数,但徐渭之才,远不止文艺,他还精通兵法。在正篇里我们讲过一段很热血的明代抗倭往事,你一定猜不到,胡宗宪擒拿倭寇头目徐海,招安海盗头子汪直,全因有徐渭在幕后一手精心策划。
是不是很神奇很传奇?但是要我说,他坎坷而癫狂的一生更传奇。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梵高。梵高大家都知道,生前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籍籍无名,还疯了,还自残,死后却受万人膜拜。难道说,徐渭也有类似的人生轨迹?想知道细节吗?那就听我细细说来。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也就是1521年,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府的山阴县。徐家原本也算是大户官宦人家,父亲徐鏓曾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大概类似于今天的重庆市副市长。可到徐渭出生的时候,徐父已垂垂老矣,家境也大不如前。徐渭不仅生不逢时,出生后也遭遇坎坷。
徐鏓年轻时娶妻童氏,生有两个儿子,后童氏过世,徐鏓又娶了苗氏,苗氏多年未生养,到了晚年,徐鏓将苗氏的侍女纳为小妾,这才生下徐渭。按说呢,老来得子,徐渭是要被父亲捧在手心成为徐家最受宠的儿子。可什么叫命呢?他出生才一百天,父亲就过世了。因为生母身份低微,父亲一走,苗夫人就把徐渭归入自己名下,从此亲妈就被改口叫“姨妈”了。
徐渭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家也经常看到亲生母亲被人吆五喝六地使唤,十岁那年,为了筹钱度日,苗夫人把徐渭的生母给卖了。这事对徐渭的刺激很大,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一直到晚年,他对此事还耿耿于怀。
不过呢,苗夫人自己没有孩子,就把徐渭视如己出,在家境并不算宽裕的情况下,基本满足他所有需求,对他的教育启蒙更是一点都不含糊。徐渭呢,自小就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学习能力超强。六岁上学堂,四书五经之类,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八岁时就能写八股文,先生们把他夸上了天,徐渭也洋洋自得。
按说呢,天资聪颖又有一定教育条件的徐渭,也会和解缙、杨慎一样走上科举腾飞之路。然而,什么叫命呢,一次不经意的谈话,把他从主流的康庄大道引向了风景秀丽的崎岖小路,并越走越远。
根据徐渭晚年自著年谱记载,那一年,十岁不到的徐渭遇到了山阴县令刘昺,刘县令大概是惊叹于小徐渭才思敏捷对答如流,有意进一步试探他,就说你写篇作文我看看。小徐渭二话不说,一气呵成。刘县令看了后连连点头,不错不错,小娃娃平时都看什么文章啊?徐渭说,八股文。刘昺连连摆手:“不行不行,光看这个不行。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得多看古人的好文章。”
这个刘县令呢,也是一片爱才之心,一心想提点提点徐渭这个可造之材。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一不小心一句话就把事情办歪了。因为徐渭真的把他的话听到心里去了,从那以后,如饥似渴地读起了前人的名篇佳作,你说读这个不挺好么?是挺好的,问题是,你读就读嘛,但不要把枯燥无味的八股文丢一边啊,而且这一丢就是十年都不碰。要知道,科举考试可是只靠八股文的哦,那还怎么搞嘛?
但那个时候,恃才傲物的徐渭压根没意识到这样做有何不妥。他不仅一头扎进了古文的汪洋大海,后来又沿着阅读的路线,一路扩展,学习古琴、剑术和兵法,总之,十八般文艺样样操练起来。十岁那年,徐渭甚至还模仿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名作《解嘲》,写了一篇《释毁》,一出手就轰动了整个绍兴。许多人被这个小神童给震住了,拿他与东汉的杨修、唐朝的刘晏相提并论,为啥?因为这两位大神,都是标准的神童和奇才。
很快,关于徐渭,外界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他将来必是那出将入相之才。小小年纪就爆得大名,按理说他应该活得意气风发,然而,生母远别,长兄持家,家中种种,都让他郁结于心。如此一来,外界的盛名与卑微的出生,自负与自卑交替冲击下,导致他过早地形成了一种夹杂着孤傲、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分裂人格。
当然那时候他并不知道,他的这种性格,以及幼时打下的知识框架,将会如何左右他后来的命运。周围的人,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未来是一条金光大道,金榜题名只是时间问题。
但,现实却一连扇了他八个大嘴巴。
-
- 2.考不中的举人
- 3.总督府里的头号幕僚
- 4.发疯、自杀与杀妻
- 5.凄凉结局,热闹身后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有明一代,文化繁荣似锦,才子灿若星斗。他们大多才华横溢,却因性格各有不同,最终谱写了别样的命运交响曲。他们或忠君爱国,视民族大义如生命,或叛国投敌,弃气节贞操如草芥。有人在官场如鱼得水,有人在民间寻欢作乐;有人忧国忧民,有人玩世不恭;有人坚守儒教伦理,有人痛骂道德文章……
但,他们无一例外纵横笔墨,挥斥方遒,留下了诗词、思想、小说、戏剧、话本、绘画,以及无数的传说。他们用人生,演绎了一幕幕爱情、仇恨、悲喜与荒诞的故事,却也用纸笔,影响了后世乃至今天数百年。
人生有极限,传奇永流传,和百变声优良辰周一起,聆听多样人生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