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单之蔷,国内知名地理专家与学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夕暮,哲学硕士,编辑。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我们说祖国是母亲,但是我们能像熟悉母亲一样熟悉我们的祖国——中国吗?在《中国景色》这本书中,作者围绕着“认识中国”这一主题,用“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国粹,国家,地方”这七个面向,组建了一个能够从宏观结构上把握中国形象的模板。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所撰写的卷首语,这些卷首语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于作者在野外进行地理考察的亲身经历。在书中,作者在他对中国自然山水景观的描述当中,融入了他对中国人文历史的深刻思考,力图重新建构中国的形象。他所给出的观点和见解,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性,但对于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来说,往往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河的流动性,唤醒了人的时间意识。孔子只有站在河边,才可能发出“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黄河和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如果说黄河催生了中国人的政治、道德、经济 等意识的话,那么长江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为中国人提供美的意象,塑造其审美意识方面贡献巨大。
中国人的意识中更多的是“运河意识”而不是“海洋意识”。
由京杭大运河我想到了长城,这二者是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人造工程。但它们绝
不仅仅是工程,它们是中国国土的构架和格局,它们决定了中国国土的大小和形状。但按长城和大运河这种格局和思想,中国的国土形状充其量也就是个三角形,绝不会是今天这种昂首翘尾的雄鸡形状。
湿地是诗地。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是世界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