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告诉你团队合作和复合团队的优势
-
现在这个世界转的真是快,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能在网上完成,原来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的事儿,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定。在职场上,我们也在拼速度,所有人都追求效率,拼命加班,恨不得一天干完一个星期的活儿。不过,我们的生活不仅节奏快,还充满了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没人能知道明天甚至是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比如说你的电脑用得好好的突然就死机了,或者是你的商业合作伙伴一夜之间就破产了,甚至有可能,你的竞争对手发明出一种强大的机器,一下子让你的生意做不下去了。那么,在这些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就要团队来帮忙了。
我们对团队都不陌生,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也都很看重你的团队合作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团队,才真正能做到齐心协力、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目标呢?还有,像现在的很多大公司,动不动就有几千个员工,还有各种部门,很明显,要把这些人算成一个团队肯定不现实。这时候,我们就要建立复合型团队,也就是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
可是这样不就更复杂了吗?这样的团队要怎么运作,才能保证达到好的效果呢?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本2015年5月上市的国外新书Team of Teams,我就暂且把它翻译成《团队中的团队》,来看看怎么组建复合型的团队。另外,在面对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威胁的时候,团队要拿出什么样的适应力来应对。
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对效率的疯狂追求是不可救药的错误?面对意料之外的困难,一个组织要怎样做才能有备无患?还有,从美国波特兰机场的一次撞机事故和在哈德森河的一次紧急着陆中,你能学到什么有关组织结构的经验教训?
-
-
2.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效率并不是终极目标
-
不论你做的是什么工作,“效率”这个词大家一定都听得不少。回想一下,老板开会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东西里,是不是就有提高效率这一点呢?
现在,人们张口闭口都是讲效率,而大多数企业也把追求高效当成了头等目标。即使在商业领域之外,我们的社会也在时时刻刻追求效率。从规划业余时间到生活小窍门,再到管理跨国企业,每个人都想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效率越高越好。
要说我们对效率的执着,其实从1900年就开始了,当时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他发现,通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的时间,就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效率。
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效率不再等于成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它不仅转得更快,而且联系更加紧密。也就是说,在无穷无尽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会产生让人难以预料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蝴蝶效应”,说是亚马逊丛林里的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就会给美国带来一场飓风。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视频也可能引发一场革命。你不相信?那我就给你说个真实的故事。话说在2010年,在一个突尼斯的小镇里,一个叫塔瑞克的男子为了抗议警察腐败而点火自焚,他的堂哥把全程拍了下来,还传到了YouTube上,点击率一下就达到了几百万。
估计是看了视频的观众们也心潮澎湃,也纷纷发起了抗议,结果引发了连锁反应,这股抗议的潮流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隔壁的埃及,最后,统治了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就这样被闹下台了。你说,最早塔瑞克抗议的时候,有谁能想到最后会推翻一个政府呢?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只能用在可控的环境下,也就是说基本可以预测结果。可是通过上面的例子,还有我们瞬息万变的生活,大家应该明白,今天的世界可是很难预料了。
-
-
3.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才会带来成功
-
如果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复杂多变,那藏在里面的风险就更难以预料了。它们无处不在、变化多端,可能冷不丁就会出现吓你一跳。
面对风险,“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会怎么办呢?按照他的逻辑,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事先想好解决办法,这样一来,一旦问题发生,我们就能用这套预案来保护自己。比如说,假如你住在一个风暴多发的地方,就应该建一个备用发电机,以防风暴来临的时候断电。再比如,要是你和邻国的关系紧张,那就应该盖城墙,防止他们打进来。
可是,想要有备无患,就要了解所有的风险。然而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无从知道问题会从哪里来。所以说,只依靠预案来防范风险远远不够。
那该怎么办呢?关键就在于适应能力。所谓适者生存,现代的组织一定要有适应力,能对意料之外的危机做出迅速反应。否则,它就很可能走向灭亡。就拿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麦克瑞斯塔将军的亲身经历来说吧,他在2003年作为美国特遣部队指挥出征阿富汗。跟伊拉克基地组织相比,这支精锐部队在方方面面都有资源优势,按理说应该能打胜仗才对,可美军最后却还是输了这场战争。
原因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因为美军没办法适应基地组织的作战方式。基地组织的部队没有明确的层次,对每次袭击都能迅速反应。面对这样能够快速重组的灵活部队,再大的火力也起不到作用。
-
-
4.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团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组合
-
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把一班同学分成好几个小组来完成任务。为什么这么做呢?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能够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公司来说,也是这个道理。有了团队,公司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以效率为中心的组织,在这样的公司里,凡事都要根据命令来行事,只有大Boss才知道各种情况,而其他人就跟傻子一样只有服从的份儿。可是这种组织形式的缺陷显而易见,因为不管一个人多么神通广大,都不可能一手解决所有问题。
举个例子,1978年,在美国波特兰国际机场发生了一次坠机事故,造成十人死亡。事情是这样的:在发现了一个小故障之后,机长决定延长安全准备的时间,结果燃油就在这段时间里耗完了。整个过程中,机组成员们不断提醒机长,说油量在减少,可是因为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从头到尾都无视别人的建议,最终酿成惨剧。如果作为一个团队来合作,说不定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团队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呢?关键就在于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共同的目标。团队和命令式的组织完全不同,成员之间不是上级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共同的经历也会使大家相互信任。有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就能对紧急状况做出迅速的反应,因为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例子,在波特兰机场事故发生之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意识到,飞机的技术太复杂,全交给一个人来处理肯定不行。于是,他们启动了机组资源管理项目来组建团队。这个方法究竟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啦!在2009年哈德森河上的一次紧急迫降中,机组成员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完成迫降,但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不需要花时间协调,就能配合默契,最后化险为夷。
-
-
5.如果人数太多,那就组成团队中的团队
-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在任何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团队都特别有优势。可是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老板,面对公司上千个员工,该怎么组建团队呢?很简单,这时候就要组建团队中的团队。
如果不论多少人都放进一个团队,那肯定没办法有效运行,跟没团队没什么区别。所以对于大公司来说,一定要组建多个团队。大家都知道,所谓团队,就是成员之间要亲密合作,相互之间还要非常信任。因此,一个团队的人不可能太多,因为你总不可能谁都相信吧?为了有效果,超过150人的公司就应该要组几个团队了。
在组好了小团队之后,就可以再把它们组成一个大团队,而每一个小团队就是大团队的一员,就像小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一样。
不过,团队是把双刃剑。它能让工作流程变得灵活快捷,但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意味着它会很排外。所以,如果公司里有好几个团队,就必须知道其他团队的整体目标和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每件事都有小团队在负责,否则就会出现没人管的地方,工作就会有漏洞。
作者麦克瑞斯塔将军在美国特遣部队的经历就表明,团队之间要是不能相互理解,就会出问题。比如说,他有一次到特遣部队的情报机构时视察,发现一个储藏室里面堆满了在突袭当中搜集到的情报,全都装在没开封的垃圾袋里。这么珍贵的情报怎么无人问津呢?因为前线部队不了解情报部门的工作方式,结果,情报就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等到最后送到分析师手上的时候,已经没有价值了。
很显然,一个组织想要运转良好,一定少不了团队。可是怎样组建团队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呢?别着急,继续往下听!
-
-
6.复合型团队必须要能看清全局
-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一点儿也不错,有用的信息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过去,公司都特别喜欢保密,甚至对内部人员也要保密,比如普通员工就很少会知道管理层在讨论什么。除非迫不得已,有些信息一般不会公之于众。我说的这个“信息”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从销售和营销策略这样的敏感信息,到员工表现和工资计算方法这些简单的信息。
根据泰勒的说法,我们不仅没有必要分享信息,分享信息还会带来危险。每个工人只应该管好自己的事儿,而所有的信息都掌握在管理工厂的人手里。然而,当今社会的复杂性需要一种更开放的信息处理方式,那就是共享。
只有团队之间共享信息,才能对大局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也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一个团队连他们工作的整体意义都不清楚,那么做出的决策可能对自己的团队有利,但对整个公司就不见得有好处了。
我们再回到那些被塞在储藏室垃圾袋里的珍贵情报,前线的作战人员以为自己只要收集到情报,就算完成任务了,毕竟他们的目标就是成功发动袭击嘛。可是他们却忽视了整体目标,那就是要保证整个美国特遣部队的胜利。
因此,当作者麦克瑞斯塔将军接管伊拉克的美国特遣部队时,就强调一定要共享信息。他在巴格达基地设立了一个联合作战中心,让特遣部队的成员能从这里获得和作战任务相关的所有信息。另外,一旦某个行动可能会影响到小组之外的其他人,这些人也会收到邮件提醒。每周的作战情报通讯会议还会通过电视转播,确保特遣部队的每个人都能了解作战进展。这样一来,信息就不会被浪费了。
-
-
7.团队之间也要像同一个团队内的成员一样互相支持
-
在单一的团队里,成员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依赖。要想复合型团队有效运作,每个小团队之间也要建立起这样的关系。
我们刚才说过,团队之所以这么有效,就是因为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这让他们紧紧抱成一团。相反,如果仅仅是把一大帮人扔到一个房间里,告诉他们要一起工作,这算不上是什么团队。
同样道理,要建立一个复合型团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对于团队中的团队来说,它们必须要像单一团队里的成员一样互相信任。只有这样,小团队们才能形成一种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前进。
团队成员之间要形成这种默契,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那究竟怎么才能在这么多的团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呢?其实原理都一样,就是要有共同的经历。举个例子,本书作者当时想要改善美国特遣队里不同团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向增进特遣队和其他合作部门之间的联系,比如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这听起来就像是一项大工程,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特遣队里发起了一个交流项目,让每个团队的成员在别的部门待上半年,比如说,海豹突击队员要到陆军特种部队里待六个月,反之亦然。
假如一个公司的几个团队里的成员都互相不认识,那可能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了,只有这样,团队之间的联系才能更紧密。
-
-
8.一个复合型团队要有决策能力
-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假如你是复合型团队中的一员,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非常顺畅。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挑战,这些小团队需要合力解决一个大问题。正当你着手开始做计划的时候,你的老板突然跳出来说只有他才能做决定。的确,很多时候都是老板说了算。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两个字:不好。我们都知道,周围的事物瞬息万变,因此为了迎头赶上,公司必须要给团队自主决定权。
那今天的世界怎么就这么复杂呢?原因就在快节奏和事物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幸好,一个有共识的复合型团队正好就呼应了这种紧密联系。但是,如果团队没有足够的话事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还是回到本书作者的亲身经历,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他在部队里发起了一个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项目吗?后来他很快发现,他的批准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这些团队已经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周全的决定,但还是需要他的签名才能去执行,而等待批示的时间就拖了所有事情的后腿。于是,他又定了一个叫预授执行权的新规定,这样一来,团队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能自行处理了。
可是,如果团队没有足够的信息,那么把控制权交给它可能就会是一场悲剧。因此,在赋予团队决策权之前,一定要先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确保信息能够流通顺畅。如果没有基本的共识,随便把权力下放可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话又说回来,既然团队已经有了独立行动的权力,那还要领导干啥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领导的作用。
-
-
9.复合型团队的领导要关注团队文化而不是日常运作
-
如果一个团队已经有了所有的信息,还能保证做出有效又周全的决定,他们还需要领导吗?
当然要。不过这个领导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而是一个能让团队独立自主的领导。一般来说,领导就像是一个军队的总指挥,坐在幕后对手下指手画脚,而下面的小兵小将则会乖乖地去完成任务。说到底,下属就像是被领导控制的机器人,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全都由领导决定。
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复合型的团队,为什么呢?你想想,如果一个团队动态又高效,手上有好多信息,还有能力做出重大决策,可是却老是有个人压在他们头上,不让他们去行动,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候可以慢慢去跟领导提建议,商量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团队自主决策。这不仅更有效率,而且可以让团队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更加投入。
那么,一个新时代领导应该做什么呢?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保持团队文化,团队文化就像胶水一样,把各个小团队严丝合缝地粘起来,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大集体。
这样看来,领导就不是扯线的木偶师了,而是一个引线人,不仅要挑起话头,还要鼓励所有成员都参与讨论。复合团队里的领导要保证每个小分队都有自己的决策权,哪怕是等级最低的成员,也应该参与决策过程。换句话说,领导应该像园丁一样培养好企业文化,而公司的日常运作就交给团队来负责。
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没有人能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一定要靠团队来应对这种复杂性。通过组建团队中的团队,公司就可以把全体员工变成一个目标一致、适应力强的有机整体,冲着同一个目标通力合作,达到共赢。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这个快节奏、求效率,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新时代,突发状况也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要如何才能应对呢?团队才是硬道理。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员工上千的大公司来说,组建团队中的小团队更重要。凭着良好的灵活性和敏锐的判断力,每个小团队之间像团队里的成员一样密切配合,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想知道怎么从小型团队中获益吗?答案就在《赋能》里,公司的生死存亡可能全靠它了!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无从知道问题会从哪里来。所以只用预案来防范风险远远不够,关键要靠适应力。
● 团队和命令式的组织完全不同,成员之间不是上级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共同的经历也会使大家相互信任。
● 团队之间只有共享信息,才能对大局有共同的理解,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一个团队连他们工作的整体意义都不清楚,那么做出的决策可能对自己的团队有利,但对整个公司就不见得有好处了。
● 对于团队中的团队来说,它们必须要像单一团队里的成员一样互相信任。只有这样,小团队们才能形成一种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前进。
● 一个新时代领导应该做什么呢?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持团队文化,它就像胶水一样,把各个小团队严丝合缝地粘起来,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大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