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代表作有《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李二,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莫言获奖之前,沈从文是最接近诺奖的中国作家。
然而,这样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贡献卓越的人,其文学创作生涯,几乎在中年就已结束。才四十多岁,他就不得不让转而投入到了文物研究中去。为何他的人生转向如此强烈?究其原因,时代的外力因素是关键,但一些更本源的原因,还得从他个体生命中去寻找。走进沈从文的人生长河,我们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猝不及防的转折,早已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
“顽野却内向,不缺少勇气却脆弱、羞怯,倾心人生光景却拙于人际关系、与人疏隔,为现实所拘而富于幻想、郁积屈辱。”在《沈从文的前半生》这本书里,张新颖对沈从文少年时的性格做了这样的总结。而这些,又恰好可以一一映照到沈从文其后的人生之中。它们就好像是沈从文生命画布上的第一层底色,无论后面如何下笔,都逃不脱这层“命定的悲剧性”。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顽野却内向,不缺少勇气却脆弱、羞怯,倾心人生光景却拙于人际关系、与人疏隔,为现实所拘而富于幻想、郁积屈辱。
沈从文很固执,固执于并不复杂的文学认识:作家要有作品;作品是个人的、独立的、独特的;商业、政治、时代潮流,都不应该左右文学创作的实践;新文学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作家埋头于城市的努力,而不是任何文学之外的东西。
在天翻地覆的巨变进程中,沈从文追悼“近乎人情”的“常人品性”,追悼“伟大得平凡”、“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的为人为事,虽然无意于自我投射,但这种追悼本身,连同这一时期他自己所努力所挣扎的一切,正是面对这个时代的个人方式。然而,他个人的这种面对,又像是背对,给时代留下一个背影——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