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韩信的计划
-
上一回说到,刘邦灰溜溜地到了当时贫穷落后的汉中,众人纷纷跑路,就连刘邦的老搭档萧何也跑了。刘邦本来是万念俱灰,没想到,萧何却是去追一个奇才——“兵仙”韩信。
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破天荒地提拔了毫无军事经验的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也投桃报李,为刘邦分析了争霸的形势。听完韩信的话后,刘邦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咱们什么时候打?
韩信的答案是:事不宜迟,越快越好。
韩信说,关中的老百姓还怀念着您的恩德,对章邯等人,他们却充满了仇恨。老百姓们都盼望着您回到关中,赶走章邯等人。三秦的根基不稳,就是进攻他们的最好时机,如果拖久了,等到他们站稳了脚跟,您再想打他,可就没这么容易了。刘邦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便让萧何管理后勤,征集粮草,又让韩信去调兵遣将,部署人马。韩信召集了大军,对大家说道:本人治军,就两句话。第一,要服从命令,听从我的调遣;第二,不管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只要在战斗中立了功劳,就会得到赏赐,爵位、财宝、女人,该有的都会有的。将士们听了之后,欢声雷动。
韩信这招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搬抄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军事制度。在当时,秦国的军制是全天下最先进的,只看战功,不看出身。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兵,只要取得了功劳,就有机会加官进爵,而这,也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战斗力。
接下来韩信又宣布,我们是绝不会困死在汉中这个小地方的,不日,我们就会重返关中!这不仅让将士们兴高采烈,连刘邦的老弟兄们也被感染了:对啊,谁愿意窝在这,我们要回家!现在就回!
短短几句话,韩信就把将士们团结在自己的手下,更重要的是,资历为0的他,获得了一帮老干部的支持。
而更好的消息是,管后勤的萧何,经过一系列的征调,竟然拿出了可以供应十万人的粮草。这意味着,刘邦可以把军队扩充到十万之众,相比之下,三秦的人马仅有几万人罢了。刘邦在兵力上,就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经过各种整顿,汉军是粮草充足,士气旺盛,足以返回关中,和三秦决战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具备了,接下来,就要看韩信神一样的操作了。
当时,从汉中通往关中,最重要的就是秦岭中的四条路,从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那么,韩信又要走那条路呢?
韩信告诉大家,我打算走褒斜道。
褒斜道是个很生涩的名词,但我们之前已经碰到过,刘邦进入汉中的时候,走的便是褒斜道这条路,随后又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掉了这条路上的栈道。
韩信告诉大家,说咱们哪条路来,就从哪条路回去,于是,他便派樊哙去修褒斜道的栈道,并下令一个月修好。这大张旗鼓、乒乒乓乓的,连秦岭对面的章邯都知道了。
章邯听说了此事,吓了一跳,汉军大修栈道,明摆着是要杀回关中。怎么办?
章邯本身就是秦人,对于关中地理也很熟悉,他盘算了一下:在这四条道里,子午道直接通往关中的腹地,但也比较容易防守,不过,那儿是塞王司马欣的地盘,不归他管。章邯便连夜写了一封信,让司马欣赶紧在子午道布防。
而章邯自己,又该如何部署呢?他认为,傥骆道是四条道中最险峻的一条路,行人走走还可以,但几万号人行军,就不太合适了,于是他在那留下少量人马,防止汉军小部队偷袭。
接下来,便是陈仓道和褒斜道了。听到这也许您要问了,没什么好选的啊,韩信不就是想走褒斜道吗?要是这么想,您就上当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韩信的疑兵之计。章邯也很敏锐地判断出来,韩信分明就是要耍他。因为要修好栈道,至少三年才行,可汉军这么大张旗鼓的弄,明摆着就是故弄玄虚,从别的道路出击。
章邯心想,你想要骗我去防守褒斜道,我偏不去!
于是章邯派出主力人马,在陈仓道的出口——关中要地陈仓布防,他自己则坐镇雍国的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遥控指挥。那么章邯猜对了吗?您别说,章邯不愧是一代名将,他还真的猜对了。
韩信的部署是这样的:派樊哙带人在褒斜道修栈道;派大将灌婴出兵子午道,威胁塞王司马欣。他自己则统帅汉军主力,通过陈仓道前往关中。敲小黑板了,这就是著名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
如此看来,韩信的智力水平,似乎就跟章邯相当。但章邯没想到的是,韩信隐藏了一个真正的杀招:他从栈道的工地上调回了樊哙,又派曹参跟他一起,率领一支人马,走了第五条路。
这第五条路是“祁山道”,是汉中通往凉州、也就是今天甘肃一带的必经之路,也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通道。听到也许您要问了,韩信要打关中,派人去甘肃干啥呢?
很简单,在祁山道的中间,也就是今天甘肃的徽县、成县一带,继续向西北走,就可以到达甘肃重镇天水。但要是成县那里向东走的话,通过今天的两当县和凤县,再走一阵子山路的话,也可以到达陈仓。
很遗憾,章邯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就注定了他的结局。
-
- 2.还定三秦
- 3.关东的乱局
- 4.山东,项羽的溃疡
- 5.刘邦挺进彭城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司马辽太郎,日本著名历史作家。原名福田定一,因为仰慕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又觉得自己水平远不及司马迁,所以给自己起笔名为“司马辽太郎”。著有《龙马来了》《新撰组血风录》《坂上之云》《宫本武藏》等作品,在日本影响巨大,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刘邦和项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友和对手。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老谋深算,一个英武霸气,在秦末的乱世这个关键节点上,他们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走向,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