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教你如何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让人生越变越好
-
大家是不是都特别羡慕那些优秀的人,从上学时的学霸,到职场的成功人士。成功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人学历高,但也有没读过大学的。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也有人出身贫寒。而且,他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
不过,他们确实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好习惯。他们往往都特别有效率,善于规划,能够专心,又能坚持。再看看我们中的好多人,不是拖延症重度患者,就是坚持不了一个星期的减肥失败者。那这些让我们看着眼馋的好习惯,难道是成功人士天生就有吗?
当然不是。那怎么才能养成那些会帮你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呢?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2015年12月出版的国外新书Organize Tomorrow Today,中文意思就是《用今天规划明天》。这本书它会教我们怎么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养成好习惯,生活更美好。即使只关注于改掉一个坏习惯,也会让你变得更专注更有效率。
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为什么说做一个不正常的人会更好?为什么说一心多用反而会没效率呢?还有,怎么建立一种仪式,才能把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呢?
-
-
2.想要好结果,一心多用并不高效
-
大家有没有试过灵光一闪,突然想给生活来点改变的感觉。比如说要早起、要做运动、要戒掉垃圾食品、要打败拖延症等等……也许你已经列出了满满一张清单,上面全是你想要改变的小地方,不过,这可能并不是做出改变的最有效的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呀,我们的大脑每次最多能处理5到9个概念或者信息。心理学家1956年首次发现了这个现象,给它起名叫“通道容量”,就像是一条四车道,非要8辆车并排走,那肯定是装不下的嘛。
不论你是看到的是什么信息,可能是词汇、颜色、数字等等,你的短期记忆只能储存有限的信息,这就有点像电脑的内存。不管是做数学题还是跟别人辩论,我们都只能依靠短期记忆。
因此,如果一下子要解决太多问题,脑子就会受不了。同样地,如果想要同时做出好几样改变,我们也会吃不消。由于每个任务都有各自的信息量,一心多用会让你的短期记忆遭遇信息过量。结果呢,重要的信息有可能就会处理不当,你就会犯错,如果情况更糟糕,你的大脑还会直接挂掉。这就跟电脑一样,大家应该都体会过,如果电脑上开了太多程序,就会速度变慢,严重的时候还会死机。
不少人都发现,如果每次同时想要改变两三件事,就很难有进展,但如果只专注一个改变,结果总是好得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说,要想真的让生活越变越好,那就一心一意,每次只改变一件事吧!
-
-
3.抓住重点和计划明天,是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关键
-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事,一会儿整理资料、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又开会,整个人忙得要飞起来了,好像特别有效率。其实,手忙脚乱、一心多用的人,往往说明他不懂怎么安排时间。
想要明天变得真正有效率吗?那今天就要开始做好计划了。
首先,要看看什么才是头等大事。我们可以列一张清单,找出里面最重要的三件事,不过也别忘了列出完成每件事需要的时间。然后,从这三件事里面选一件那天必须完成的。
这样一来,你就知道什么重要,什么要先做了,也就不会忘事儿,或者是先挑简单的任务来完成了。另外,只关注眼前的三件事,也不至于让你忙得慌了手脚,一旦能把定下来的任务都完成,我们的自信也会因此提高。
那么这个任务清单要怎么列呢?记住三个要点:
首先,不要把一个大工程列成一项任务,而是要把它拆成小一点、更容易处理的任务。其次,要有重点、有计划。想想你明天最重要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对很多人来说,中午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是静下心来工作的最好时间。最后,要把计划写下来。有人可能觉得,我想好就行了,用得着动笔写吗?其实,写字会激活大脑的“网状活化系统”,这个部位就像过滤器,会把你写下来的这些重要信息放在大脑优先处理的地方。
好了,现在有了明确的“作战计划”,你就准备好战胜明天了,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
-
-
4.细化目标、提高会议效率,才能让时间利用最大化
-
看着眼前的待办事项,是不是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呢?别着急,下面我就给你介绍四个技巧,让你的时间利用更充分。
第一,不要浪费时间空等。比如说你今天要开两个会,中间有半小时的间隔时间,可别觉得它没什么用,这些时间积累起来一点都不少。因此,与其发呆刷微博,倒不如利用这些小空当来回回邮件、处理一些文书工作。
第二,打败拖延症。如果你是拖延症重度患者,应该深有体会,面对一项大工程,总是很难鼓起勇气卖出第一步。这时候有个小妙招可以试一下,先问问自己第一步要干什么?接着,跳过这第一步,把剩下能完成的部分先完成,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这样一来,把大任务分割成几小步,就不会被吓倒了。
第三,定时完成任务。给自己定一个挑战,在一小段时间里完成一个小任务。如果能按时完成,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能这么高效,能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第四,安排好会议程序,达到具体目标。大家平时是不是都特别讨厌开会呢?觉得浪费时间又没有结果。的确,程序混乱、漫无目的的会议简直是浪费生命,大家只会不断换话题,或者去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只有定一个重点,才能让会开得有效率。怎么做呢?一开场就要明确目标,说清楚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每个人就能知道会议重点,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达到这个目标。最后,留点时间问答和提建议。
有了这些小窍门,尽量用好每一分钟,你就会发现其实24小时也能当48小时来用。
-
-
5.用自创仪式打破拖延症,坚持新的好习惯
-
每到新年,我们是不是都会信誓旦旦地定下明年的目标呢?比如说要减肥,或者要改掉某个坏习惯,结果呢,坚持不了几个星期,就举手投降了。那怎么才能坚持计划,养成新的好习惯呢?
第一步就是把好习惯当成一种仪式。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同一个时间都做这件事儿。如果你想把健身当成习惯,那就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每天早上八点半,还要天天坚持。一旦形成了习惯,你就不太有可能找借口拖延或者逃避了。
不过,如果你开始怀疑自己或者想偷懒了,也别紧张,要知道,随着时间过去,改变习惯会越来越容易!在改掉坏习惯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忍不住受到旧习的诱惑。这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这只是改变过程中正常的、暂时的现象。只要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初期阶段,就会发现越坚持就越容易!
为了提高你的战斗精神,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坚持新习惯,感觉会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如果放弃了,感觉又会怎么样?很可能会后悔自责不是吗?这些问题会激起你的斗志,鼓励你守住目标不放弃。
最后,还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新生活从长远来说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想想以后那个健康、高效又自信的你,这样可以让你记住自己的目标,不断鼓励你努力前进。
运用这些基本的思维技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改变,直到习惯成自然。
-
-
6.只有关注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自我评估才有意义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着一项任务,纠结着要不要开始,因为你怕出错,怕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这也许会让你对自己过于苛刻。
当一个完美主义者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可能更关注缺点,而不是整件工作做得好不好。可是,总是用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难免会感到失望,毕竟人无完人嘛。你要么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感到灰心丧气,要么就是达到了标准也不知道夸奖一下自己。这只会恶性循环,让你越来越自卑,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在表现好的时候,就应该给自己点个赞!正如传奇篮球教练约翰·伍登所说,那些最成功的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表扬一下自己。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只关注结果,你就不会了解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而需要做出的努力;当我们关注过程的时候,就能知道哪种方法最好,以及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可以写一本“成功日记”,来帮自己评估进程。在日记的最开始,写下你每天希望达到的目标,等这一天过完,再去评估这些目标。可以试着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今天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明天需要提高哪方面?有没有另外一种方法呢?这样一来,你的重点就放在了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结果上。
因此,要留心观察那些对成功有帮助的做法,因为他们能让人不断进步。
-
-
7.自言自语要么能助你成功,要么会让你走向失败
-
我们每天想的事儿这么多,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在自言自语,比如你可能想跳槽或者申请升职,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何必呢,反正也不会成功,为啥要想不开去碰一脸灰呢!可我要告诉你,这恰恰就是一个你能改掉的坏习惯。
自言自语的方式会影响我们自信心。不管你对自己说什么,久而久之你都会坚信不疑。要是跟自己说你长得美,你照镜子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越看越好看,不信你试试!如果总给自己灌输消极情绪,觉得自己不行,那很可能就会失败;而经常鼓励自己,就能增强自信,提高成功几率。
即便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点怀疑自己,别担心,继续给自己灌心灵鸡汤,你最终会找到继续下去的信心。毕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可能根本就不会遇到挑战。我们可以像教练那样思考,当队伍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比赛,教练就有责任鼓励队员,然他们充满动力。如果觉得没有希望,队员可能比赛没开始就先放弃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那就是不要过度思考问题。如果想得太多,一个本来不复杂的问题可能变成了天大的难题,让人不知所措。这时候大脑还会分泌压力荷尔蒙,让人紧张又没了创意。结果,为了逃避压力,多虑的人就会选择放弃。那应该怎么办呢?更有效的方法是放轻松,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看看手头上有哪些工具可以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慢慢来,乐观地看待问题并逐步解决,而不仅仅是瞎紧张。
-
-
8.创作有深度的演讲稿并加强练习,就能让自己的想法被人接受
-
什么事儿最让你紧张?我就最怕在人多的地方演讲。你看那些领导人、老板、专家,在那么多人面前讲起话来都那么自在从容,一点儿也不紧张,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你也能做到,下面我就教你几个诀窍。
要做一个完美的演讲,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准备和练习。
首先,在准备演讲稿的时候,要能让观众明白你的主要观点。我们之前说过,大脑每次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因此,要想让观众跟上你,就得有一篇结构清晰的演讲稿。
另外,演讲时还不能有那些可能让观众分心,或者意思含糊不清的内容。你可以把整个报告写下来,看看开始和最后5分钟的内容,把所有多余的细节都删掉。
有了精炼有序的演讲稿,下一步就是对着观众排练了。
如果太紧张,撩撩头发,扯扯衣服,就会让你看上去特别不自在。所以在上台之前,要保证自己对演讲稿能倒背如流,还要鼓励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每天花一点时间多在心里默念几次稿子,比如吃完饭休息的时候。
演讲的时候记得慢慢说,阐述完一个观点后停顿一下。比起那些说话急匆匆的人,语速平稳又淡定的演讲者总是看起来更自信。有个停顿,也能让观众更好地消化你的观点。
相反,如果你准备的是一对一的谈话,那就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语气要镇定友好,这能让对方放松,也就更容易明白你想表达的东西。第二,要给对方表达的机会,并且认真聆听。所以你要慢慢说,还要时不时停顿一下,这样对方就有了回应的机会。
-
-
9.平凡无奇可能成为伟大成就的绊脚石,那就不走寻常路吧!
-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跟大流,做所谓的“正常人”呢?我们来想一想,那些有成就的艺术家、作家或者科学家等等,有哪一个走的是寻常路呢?
普通人有一些坏习惯,会妨碍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那些所谓“不正常”的人却对这些坏习惯免疫,不让它们干扰自己的成功。那这些坏习惯都是什么呢?
头号坏蛋就是拖延症。因为害怕失败,普通人往往不敢追求雄心壮志。于是就更容易找各种借口不去行动。
然而,非凡的人不会找借口,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如果笔记本被狗狗咬烂了,他们会重新把它钉起来做本新的。他们会掌控自己的命运,觉得没什么事儿是自己一个人做不成的。
另一个坏习惯跟拖延症有关,那就是关注你没法控制的东西。普通人总是喜欢在意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比如外面太冷雨太大、邻居家的狗子在狂叫、咖啡店涨价了等等,这让我们忽略了那些完全可以控制的东西,结果,也就没法改进自己的生活了。
可是在非凡的人看来,这样的担心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相反,他们会注意那些自己能掌控的方面,因而就能改善生活。
因此,别做个普通人,而要像非凡的人一样,制定一步步的行动计划,去改变你想要改变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列一个表,分别记下那些可控和不可控的东西,以防中途分心。
所以说,想要成功,就要学会控制你的思维,用积极的方式引导自己,还要记住解决办法比问题本身更重要。即使到达了人生巅峰,也别忘了一路走来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挑战,难免会遇到挫折,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呢?下次再遇到工作不顺心、信心不足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做错的事情上,而是把你做得好的地方都写下来,这样的正面评价会让你立马信心大增,让你明天有更好的表现。
这本《用今天规划明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希望大家的每个明天都比今天更进一步。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杰森·赛尔克(Jason Selk),美国最受欢迎的绩效教练,著有两本畅销书。
汤姆·巴托(Tom Bartow),世界最受欢迎的商业教练,爱德华琼斯投资公司成功的金融顾问,曾任大学篮球教练。
马修·卢迪(Matthew Rudy),美国记者、作家,曾任职于《高尔夫文摘》《篮球时报》《体育画报》。合著有28本关于高尔夫、商业、旅游主题的书籍。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徐寒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要早起、要做运动、要坚持读书……这些改变你是不是也嘴上说了无数次,可是又真的做到了吗?
本书就教你如何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让生活越变越好。从发现思维的力量,到提高自信、发掘创造力,这本书让你了解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计划、养成习惯、提高效率,走向成功。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我们的大脑每次最多能处理5到9个概念或者信息。我们的大脑每次最多能处理5到9个概念或者信息。
● 不要把一个大工程列成一项任务,而是要把它拆成小一点、更容易处理的任务。
● 在改掉坏习惯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忍不住受到旧习的诱惑。这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这只是改变过程中正常的、暂时的现象。
● 我们应该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只关注结果,你就不会了解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而需要做出的努力;当我们关注过程的时候,就能知道哪种方法最好,以及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 在非凡的人看来,担心不可控的东西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相反,他们会注意那些自己能掌控的方面,因而就能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