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真的愿意每天去工作吗?
-
当你每天早上费力挤进拥挤的地铁里,匆忙完成每一件工作直到日落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每天清晨挣扎着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去上班,而不能拥有一个只有轻松休闲充满乐趣的生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答案却大不相同。一些人会说我们工作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没错,但是,这难道就能代表所有吗?
当然不能。有很多人认为,工作首先能给人带来十足的满足感,因为人们会在掌握权力或者实现成就时感到满足。多年以后,这些工作经历使他们变得更强大、更博学、更睿智、更得心应手。另一些人去工作,是因为职场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平台。在工作场所中能遇到同事,结交朋友,甚至参加网络社区活动都会帮助人们消除孤单感。
不过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2013年华盛顿特区的一个民意调查机构Gallup发布的报告,全世界消极工作的人数是积极工作人数的两倍。这份调查共涉及189个国家的2500万员工。总体而言,Gallup的研究发现,只有13%的员工能够完全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如果工作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归属感,那又是什么原因让绝大多数的人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呢?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为你揭晓答案。
-
-
2.除了得到丰厚的报酬,人类还为在为了什么而工作?
-
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都在“人与工作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认为大家都是为了金钱和奖励而工作。我们从小被灌输了这种思想。自由市场的发明者亚当·斯密也把这种思想描述成了具体的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把劳动力分成简单、重复但没有核心意义的个体,那对企业来说,将是一种相当有益的管理方式。只要人们拿到了自己应得的报酬,那他们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且,把劳动力分成小单元也更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亚当·斯密的理论考虑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把人们的思维塑造成了“奖励机制”的模式。但是,这个理论却忽视了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抱负。
很多人认为“工作获得报酬”的模式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只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存在了上百年。那现在,让我们退一步思考一下,难道“工作得报酬”真的是无懈可击的理论吗?它是不是已经忽略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能和感受呢?
四十年前,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说人类是“未完成的动物”。他说的“未完成”实际指的是社会在演变的过程中局部塑造了人类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与其说是全部与生俱来的,不如说是在社会的需求上逐步培养的。总之,如果我们真心希望抱着积极的态度工作、享受工作和社交带来的满足感,我们就必须抛弃“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这个存在了上百年的错误理论,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从工作中获得身心上的双重满足感。
-
-
3.要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通常需要有一个很强的信念
-
从Gallup的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少数的人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一些人认为让员工获得满足感的工作只限于那些给他们权利和晋升机会的工作,比如律、教师、医生和软件工程师;而无法得到满足感的工作只能让人们支付最基本的日常开销。难道就没有一个方法能同时实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物质的需求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卢克是一家医院的护工。在研究员艾美对他的采访中,他告诉了艾米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把一个昏迷的年轻病人的病房清洁了两次,只是因为这个病人的父亲没有亲眼看到卢克打扫,所以要求他重新打扫一遍。卢克没有一句怨言的照做了。
但艾美在查看了卢克具体的工作职责表以后发现,清洁房间并不在卢克的工作范围之内。那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呢?卢克说:“我能理解他。他的儿子在这里躺了六个月了,他有些沮丧,所以我决定再打扫一遍,我并没有对他生气,我只是理解他”。是什么驱使着卢克这样做呢?简单的说,卢克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既让病人感觉舒服,同时也能让自己感觉到满足。工作心理学教授彼得·沃尔指出,要从我们的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我们通常需要有一个很强的工作信念。
毋庸置疑,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作者认为,把一个单调无味的工作转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作,单纯依靠个人的心态调整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机构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专家杰弗里·普费弗就总结出的几条高效工作机构的共同特征:首先,工作单位必须能给员工带来高度的安全感;其次,公司需要给一些员工支付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有时候,还要给员工提供定期的培训,并且给他们足够的信任感。
-
-
4.好工作如何变差: 当规则和奖励机制破坏了工作的本质
-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暑期打工经历:他在环境恶劣的服装工厂做过苦力,在高压的办公环境中填写过金融报表,也在家族企业的运输中心做过装箱工。他非常享受最后这个做装箱工的经历,因为对于他来说,在那里能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对企业有所贡献的。他回忆道:“那种感觉就像我在一个有价值的企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期待每天去工作,为我自己工作”。
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可以看出,好工作与差工作的区别并不是具体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工作的整体大环境。当公司创造了一个能让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的工作环境时,员工就会很自然地想要每天认真工作。
事实上,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将一个坏工作转换成一个好工作;反之也是如此。其实大多数人被一个错误的意识驱使着——人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工作,所以公司才会用规章制度和奖励机制让他们去完成工作。但其实这只是以偏概全,让我们来拿美国教育作为一个例子。
唐娜·莫菲特为了一份三万七千美元年薪的教师工作,放弃了她一年六万美元的法律秘书工作,来到了纽约最乱的学校教学。她回忆说:“我想管理一个班级,让孩子体验到好奇的刺激感、创新的喜悦和努力工作的回报。我的目标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岁月中纯粹学习的乐趣。”
然而事与愿违。事实上,她被要求按照美国教育体系中规定好的固定流程和各项细致的条例来教学,包括讲稿和从30秒到四十分钟不等的各项活动时间。而这样的要求,是因为美国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项目才设置的,要求所有州都遵循这个标准。老师们会根据学生们在标准测试中的表现给他们相应的奖励,这种激励机制强迫老师们的教学完全按照标准,不得超过教学大纲。
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激励机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的武器。因为只有当公司对员工自觉做好工作没有信心的时候,才会采用激励机制;但也正是这些激励机制,让我们的好工作慢慢变质。
-
-
5.为什么关于工作的错误理念会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
-
每当有新的大楼落成时,设计师总会面对一个问题:把人行道设计在哪里最合理?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人们走在设计师规划好的道路上,不要去践踏草坪。但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会为了抄近道选择走进绿化带。同理,有的时候即使社会学家建构好一套理论,还是会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出现。
发现和发明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发现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发明就是用这些发现去创造东西,把世界的运作方式变得不一样。那么,人性是属于发现还是发明呢?就像鱼儿察觉不到自己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让我们自己觉察不出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让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下自己——人性的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对此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思想科技”这个概念。
思想科技在两方面有别于一般的“事物科技”。首先,思想不是具体事物,它们在被察觉以前就会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思想不同于普通事物,思想即使是在错误的情况下亦可对人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一个错误的观念是如何被根植到人的头脑中去的呢?而这个观念又是如何演变成真的呢?具体说来有两个方法:首先,通过人们改变对自己以往某个行为的态度。比如,某人每周都会志愿去收容所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在书中读到人性本来是自私的。这时候他意识到他的行为也只是有利于他人而已。其次,就是通过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比如说一个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所谓“聪明”的学生上,而不管那些“笨学生”,长此以往,聪明的学生就会变得更聪明。然而,老师最初对于好坏学生的判断和预测或许本来就是错误的。
-
-
6.在未来,重视人性本身才能提升工作本身的意义
-
我们都知道青蛙和蝎子的故事。蝎子希望青蛙驮它过河,并且承它绝对不会蛰青蛙。然而,当它们达到河中间时,青蛙发现蝎子最终还是蛰了它。它问为蝎子这是为什么,蟹子说:“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这是我的本能”。
但人的本性和蝎子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塑造来控制本性。当我们处在学校、社区和公司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的时候,我们的人性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因此可以说,人的本性其实是人类设计的产品中最精湛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一个完美的工作场所,能够让每位员工都得到重视、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快乐地工作下去呢?不幸的是,就如之前我们说的,“没有奖励机制员工就不会主动做好工作”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本书的作者坚持认为,架构一个合理的工作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认为人作为个体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做好工作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当我们开始通过建立工作场所的结构来塑造人性的时候,我们需要先问“为什么”“怎么样”和“什么时候”这三个问题。
比如: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给员工足够的自由让他去完成工作?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将工作环境变的更好?
如果我们可以相互协作去创造一个更注重人类本性的工作环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医生、律师、教授或者理发师……也会有更好的学生和更满意的客户。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我们为什么工作?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是挣钱,物质奖励是引导人们工作加倍努力的唯一途径吗。施瓦茨教授认为,这个错误的观念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让人们对社会的运作感到困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开心。
我们该如何改变工作的方式呢?本书以开拓性的思维,辩证地分析了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作者展示了工作是如何与我们的文化相连接,我们又是如何从工作中找寻快乐的。作者引导人们在工作中去发现每个人的真我,去理解自己,以发自内心的动力去把工作做到最好,让我们重新找回工作的意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心理学科的教授,皮特沃尔指出:“想要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树立自己的信仰。
● 当你创建一个让每位员工都感到被尊重的工作环境,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想要积极的去工作。
● 那些实用主义者,认为自己可以规避掉知识伦理的影响,通常最后却成了已故科学家们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