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厌女
人人都有“厌女症”?探究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为什么要听这本书?探究性别歧视的成因和影响
-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代表作《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性别歧视是无处不在啊。企业招工启事上白纸黑字写着“男性优先”,大学教授公开在微博上表示不想招女研究生,明星富豪一爆出性侵丑闻,马上就有人跳起来大喊:绝对是阴谋,他被女人陷害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我们暂且不说,举两个比较隐蔽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前几天我在路上看到一辆车,屁股上贴一条儿,写着:“新手女司机,请注意!”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女”字很刺眼,说司机是新手,业务不熟练,请后面的车保持距离,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非要加个“女”字呢?
女人一慌神就拿油门当刹车踩,女人不会倒车,女司机很危险……这类话,相信朋友们多多少少都听过。不过,女人真的天生不会开车吗?2009年,德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就专门做了一个这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啊,如果提前告诉一位女司机,你不行,女人开车都不行,那她开起车来就很容易出错;相反,如果一个女司机从没听过“女人不擅长开车”之类的话,那她就能开得跟男人一样好。
这让我们不能不想起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波伏娃的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开车的问题上也一样,女人并非天生不会开车,而是所有人都在念叨“女人不会开车”“女人不会倒车”“女人不会刹车”,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女人终于变得不会开车了。
听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说女人不会开车就是歧视女性,那说男人笨手笨脚不会绣花是不是歧视男性呢?不是的,当男人说女人不会开车的时候,语气里隐含着轻蔑,潜台词是“女人心理素质不过硬,连车都开不好”;而当女人说男人不会绣花的时候,语气是理所当然的,潜台词是“男子汉就该顶天立地干一番大事业,绣花这种小事还是交给女人吧”。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男性相关的东西基本是正向的,阳性的,跟女人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则是负向的、阴性的,直白点说,就是劣等的。
再说第二个例子,前段时间,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抵制“娘炮”的热潮,朋友圈很多人转发,这些热门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现在流行的所谓花样美男,成天跟女人一样涂脂抹粉,扭捏作态,一点男人的样子都没有,小孩子跟他们学,变娘炮了怎么办?还有人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忧心忡忡地问:再这样下去,咱们中国还不得完了?
男人要有男人样,这种要求,乍一听很合理。但是仔细想,里面隐藏的含义却是,女人是劣等的,男人女人化,意味着他劣等化了,无法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责了,这还了得!所以您看,这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心理在起作用。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想说,好吧,性别歧视确实很常见,那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要怎么做才能摆脱性别歧视的影响呢?
咱们今天要讲的《厌女》这本书,将各种显性、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归结为厌女症这种社会心理所起的作用。听完这本书的内容,您就会发现,其实不止日本人,咱们中国人也有厌女症。厌女症不仅导致性别歧视,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历程。听完这本书啊,我相信您观察世界、审视内心的视角,都会焕然一新。
这里还要特别告诉各位男性听众朋友,讨论性别歧视和厌女症,并不是批判男性,更不是与男性为敌。实际上,男性也受到了厌女症的困扰,而且,要超越性别歧视和厌女症,还需要男性朋友们的共同努力呢!
首先,我们就先说一说,什么是厌女症,它是怎么产生的。
-
2.什么是厌女症,厌女症是怎么产生的?
-
3.世上存在没有厌女症的男人吗?
-
4.为什么说女人也有厌女症?
-
5.家庭,让我们每个人感染上厌女症
-
6.我们能摆脱厌女症吗?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上野千鹤子,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代言人。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女性运动中,以新锐社会学学者的身份闪亮登场,她理论功底深厚,言辞犀利,精力旺盛,除了在学界与著名学者纵横论争,还频繁出现于媒体和公众面前,很快就成为一代明星学者。主要代表作有《近代家庭的形成与终结》《一个人的老后》《男流文学论》,以及《厌女》。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句芒,文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日常生活中,性别歧视无处不在。招工启事里公然写着“仅限男性”,大学教授公开表示不招女研究生,更有甚者,直到今天,女婴被弃、被杀的新闻仍然时见报端。女性作为“第二性”、次等公民的观念,早已深深融入了整个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之中,有时连女性自己都习以为常了。
性别歧视是怎么产生的呢?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以美国学者塞吉维克提出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这一概念为切入口,结合日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学作品,剖析了在社会上、家庭中和男女关系间广泛存在的厌女症,以及由它造成的性别歧视、社会问题和心理危机。其实,厌女症并非日本独有,父权制存在的地方,女性就必然是被嫌恶的对象。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厌女症有个致命弱点,即母亲。公然侮辱生下自己的女人,会引来对自己出身身份的精神危机。所以,实际上,厌女症不单是蔑视女人,还有崇拜女人的另一个侧面。
女人的嫉妒指向夺去男人的别的女人,而男人的嫉妒则指向背叛了自己的女人。因为女人的背叛是对男人所有权的侵犯,建立在占有一个女人的基础上而得以维系的男人的自我,会因此面临崩溃的危机。
人们多会认为,卖娼的金额是娼妓被标的价。可是,卖娼的反面是买娼。男人支付的金钱,也是男人对自己的买娼行为所标的价。
男人也有自我厌恶。的确如此吧。可是,男人的自我厌恶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对“身为男人”的厌恶,另一种是对“不够男人”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