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P作品:¥1.99

该书籍是收费作品
需要VIP用户才能收听

会员登录

伦敦雾

工业时代伦敦的空气污染,现代中国雾霾的最佳参照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克里斯蒂娜·科顿(Christine   L. Corton),英国肯特大学博士,目前任职于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剑桥狄更斯学会创始人,自由写作者。曾就职于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白藏甘松,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到处是雾。在这个大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从栏杆上窥视下面的雾天,四周一片迷雾,恍如乘着气球,漂浮在白茫茫的云端。”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又被称作“雾都”,英国长年多雨潮湿,加上19世纪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冬天的首都伦敦笼罩上一层浓黄色的大雾,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终于消失,困扰城市居民长达120年。《伦敦雾》借由文学作品,来透视大雾对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影响,以及人们与雾斗争的过程。
   
伦敦面对与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或许能为深受雾霾困扰的当代中国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雾隐喻着人类社会、道德秩序和都市世界的边界和形式的消逝。
   
雾成为一个威胁性的象征符号。它消解道德边界、模糊景观、令人生疑的特点取代了可靠的确定性,从而威胁着明晰的社会等级秩序。
   
人们渐渐认识到伦敦已经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棕色和黄色浓雾,但在集体想象中,伦敦雾依然存在,开始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符号。
   
雾是铁锈色的,因为空气中有太多的浮尘;雾也是暗红色的,就像干了的血迹。
   
雾象征着都市工业景观的彻底的去自然性,象征着失去灵魂的英国式的物质主义的胜利,象征着平庸的英国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