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冯友兰,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为数不多能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其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等。他在哲学上最重要的主张是“人生四重境界说”,认为人生的境界按照层次可以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他被视为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Kawai,中国思想史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6年至1947年受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课稿,原稿为英文。当时冯先生面对美国学生与大众授课,所用语言通俗易懂,精炼而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本书自1948年出版以来,即成为英语读者了解中国哲学最为流行的基本著作。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不仅从整体上讲述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而开始的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而且对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进行了思考。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充满个性和想象的语言,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意蕴和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相信能够对塑造读者健全的人格与阔大的胸怀有所助益。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因此它叫做“太极”。
朱熹的修养方法,很像柏拉图的修养方法。他的人性中有万物之理的学说,很像柏拉图的宿慧说,照相拉图所说,“我们在出生以前就有关于一切本质的知识”。因为有这种宿慧﹐所以“顺着正确次序,逐一观照各个美的事物”的人,能够“突然看见一种奇妙无比的美的本质”。
我们若顺着这种论证推下去,我们可以说,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我认为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 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