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为何家会伤人(下)
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别把孩子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和炫耀的工具
-
今天我们接着讲《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上一讲我跟大家说到,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追求独立自主,这时候如果父母管得太紧,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
实际上,大部分父母都明白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还是忍不住插手。比如看到孩子考砸了,或者不好好做作业,他们随口就会唠叨几句。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心理学博士徐浩渊看来,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的担心和着急,实际上是源于自己本身的焦虑。
一方面,父母到了中年,个人很难再有太大的改变和成长,但社会还在不断变化,他们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这种焦虑还会进一步转移到孩子身上,害怕他们像自己一样,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好多爸妈喜欢说:“我已经老了,可你还年轻。”他们把自己最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考个好大学、出国进修、做公司高管等等,于是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甚至放下工作全程陪读,就是为了盯着孩子好好学习,成为他们理想中的自我。
另一方面,父母之间还会互相攀比,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美,不如比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之前网上不是流行一个词儿,叫“别人家的孩子”吗,可能你小时候也听自己爸妈念叨过:“你看看隔壁家那谁,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他们这样做,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工具,一旦孩子不够优秀,自己就会觉得丢脸。
然而,这样的压力可能会带来悲剧的后果。比如有一家人,父母都是教育学院的教授,他们给孩子从小就设计了一条完美的“成功路线”。孩子第一次高考,没考上父母心目中的大学,这让他们觉得,我们可都是教育学教授,结果自己孩子都没教好,这不是自己打脸吗?于是,他们就给孩子安排了复读一年。第二年高考后,孩子一直胆战心惊,害怕又一次辜负父母的期望,结果就在公布成绩的前一天,跳楼自杀了。
你看,父母的焦虑会让他们拿起鞭子,赶着孩子往前冲,让孩子更加焦虑。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父母必须调整重心,学会应对自己的焦虑,关注自我的成长,比如参加继续教育,上成人大学等等。另外,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让孩子替我完成理想,或者满足我的虚荣心呢?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两点,就能更理智地看待孩子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而不是盲目地对他们施压了。
不过,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不仅会让他们心理脆弱,还有可能引来“被动攻击”,接着往下听。
-
2.太强势的父母会引来“被动攻击”
-
3.比起网瘾,考试上瘾更令人担忧
-
4.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与生活的挫折
-
5.别让教育成为一种竞争
-
6.愚孝换不来真正的爱
-
7.中国式家庭的六个关于爱的谎言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芳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家本应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和温暖的归宿,但很多时候,家庭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却让我们的内心伤痕累累,夫妻关系紧张、婆媳矛盾不断、孩子越来越叛逆……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家庭问题的关键,在于背后的心理过程。
本书从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真实案例出发,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教育等等方面,解读你我的感情模式,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让家成为真正的家。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