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教你拿到高学历后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
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想过当大学教授呢?一提到教授,我们一般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文质彬彬、博学多才,那些知名教授带出来的学生,就更有可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佼佼者。可现实是,这些年,考硕士读博士的人越来越多,博士毕业后想进高校当个青年教师,都要挤破脑袋。僧多粥少,高校岗位就那些,读博人数年年增长,于是呢,高校招聘青年教师时候,门槛也越设越高,什么?你是名校博士?不行,没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哦,你是女博士啊;本科研究生阶段读的什么学校?普通院校?不行,得985;应届博士?没用,你这年龄都超35了;论文发了几篇?核心期刊只发了1篇?人家都发了3篇核心10篇普通刊物,你这不行……一句话,如今这个年代,研究生一毕业,搞不就是失业!
那有人说,谁说博士出来就非得进高校?就不能跨个界,去别的行业发展发展?想法很好,可是那只会更难。进企业进机关?人家一听,哎呀,博士啊?做学术的?死啃书本的,书呆子啊,只怕性格孤傲不合群,为人死板难沟通啊,再说了,读了那么多年书,一直在校园里,年龄是个问题,还拖家带口的,万一进来就要休婚假产假各种假,谁受得了啊?
那难道说,拿了博士文凭反倒错了?反倒要被社会嫌弃被全世界抛弃?当然不是。上面说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听说过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但你听过哪家高校博士养活不了自己的?相对来说,只是拿着高学历高文凭的人才,选择工作面窄了,要求更高了。
那到底高学历的人怎么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好工作呢?如果不想做研究,想转行,又怎么才能华丽转身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一本国际新书:The Professor Is In,咱且把它翻译成“教授来了”,这本书就告诉你,从认清形势到准备材料,再到参加面试,如何提高高学历人才就业的成功几率。不要以为美国人写的就业指导不合中国国情,你错啦,在国外,不说远的,日本韩国,高学历人才就业比咱中国的局面更难,为啥?高校更少嘛。
读了这么多年书又苦于找不到好工作的你,可要听好咯!当然了,就算不是什么硕士博士,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些内容,对你的求职也会有很大作用的。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你的简历写得为什么不够好?为什么明确自己的学术定位那么重要?为什么在面试的时候不要吹得天花乱坠呢?
-
-
2.经济环境的改变让学术事业越来越难做
-
一般人一听到教授,可能会觉得他们工资高又有社会名望,的确,学术生涯确实可以回报很高。但是,这年头读大学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在美国,想读名校已经变得非常非常贵,于是,博士熬啊熬地攀入学术界,也可能就就意味着会欠下一屁股债,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近一些年,美国公共资助减少,高校财务压力增加,这么一来,很多公立大学不得不提高学费。结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债台高筑,什么助学贷款啊,信用卡透支啊。另外,公立学院也提高了学费。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4年间,因为通货膨胀,美国公立学院的学费上涨了27%,整体平均增加了1850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和加州,学费的涨幅甚至超过了70%!
可能你会说,这都是美国的嘛,2016年6月24日,光明网发了一篇文章《高校学费为啥涨声一片?》,文章说,你知道吗?上大学成本又提高了!最明显的是最近广东省发布《关于调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公办高校学费,涨幅为20.2%。还有,您可能不知道,2014年,江苏省普通公办高校医学类学费一次涨幅竟然超过了50%!是不是非常吓人?
学费贵了,学生欠下的钱自然也开始猛涨。咱们还是说美国,2012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欠债29400美元,比2008年的平均负债数高了25%。2014年,毕业生的平均欠款更是达到了57600美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总的来说,还是美国减少了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比如说,2008年到2013年,教育投入就减少了28%。此外,在过去几年,大学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聘请校长、学院院长这些行政人员上面,对聘请讲师的关注度不高。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数据,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高校聘请的行政人员比讲师多出一半。
悲哀的是,教学工作大都交给了助教,他们在大学上课,每月的工资可能还不到2000美元。除了薪水不尽人意,大部分大学老师还不得不委屈自己,在不怎么好的环境里工作。另外,在2013年,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老师有可能拿到终生教职,可是对于欠债太多的研究生来说,那就尤其困难了。
可能你又会说,这都是美国嘛。我再给你说一组数据。2014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文章《近5成高校青年教师年薪不足10万》,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以下的不到85.9%。这份数据怎么来的呢,调查了将近全国84所高校的13万个教师。
所以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其实非常严峻,而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往下听。
-
-
3.研究生低估了学术界严峻的就业环境
-
要在学术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不是闹着玩的,而很多人就知道天真地往外投简历,完全不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样的挑战。研究生就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对学术就业市场经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多研究生往往抱有三种想法:第一,只要上学时的导师名气大,找份好工作没啥问题;第二,只要对某个研究领域有热情,自己一定可以在这个领域取得出色成绩;第三,好想法比好简历更重要。结果,他们低估了自己要面临的竞争。其实,每个工作申请的人都非常多,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希望。比如,在英语专业,一个职位就能有多达1000个人申请。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导师往往没有让自己的学生做好准备。比如说,他们可能会说自己的博士就业情况很好,结果弟子们就掉以轻心,以为自己找工作也不会有问题。于是他们就觉得,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还有参加重大学术会议这些东西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导师人心地太善良,不想告诉学生找工作的竞争有多残酷。
不过,就算研究生知道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有时候采用的策略也是弊大于利。例如,有的毕业生可能会故意把自己的职业目标说得很低,说自己不介意在小学校教书,以为这样就能增加找到好工作的几率。结果呢,就算能找到工作也不稳定,或者很可能就一直做助教,没法往上升了。
-
-
4.明确学术定位能避免求职中的错误
-
在找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就能大大增加你的成功几率。所以知道别人错在哪里就特别有用,那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爱犯什么错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面试时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毕业论文。其实面试官对你毕业论文做了什么并没多大兴趣,而是更关心你能给学校或者系里带来什么价值,比如能发多少论文,申请到多少国家课题基金等等。第二,总是等着别人指挥,自己不会主动。举个例子,有时候导师不会告诉学生,想要一份有竞争力的简历,必须多发表论文。最后,研究生在面试的时候还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继续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面试官就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处处顺从,可是面试小组招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同事。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些错误呢?首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来明确一下你的学术定位。
第一,你的领域和关注点在哪里?明确了这个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比如说,你的研究领域可能是现代日本,关注点可能是性别研究。接着,你的研究项目是什么?这就包括计划要发表的论文和你正在做的项目,例如在重点大学出版社出书。最后,你的教学承诺是什么?也就是你希望学生从你的课堂中学到什么。举个例子,你可能想要打破学生心目中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说非洲人都很穷。
好了,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学术,会让你在找工作的时候目标更明确。不过,也要有好的硬件才行。
-
-
5.求职信要写得真实具体、结构清晰
-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论是应聘什么工作,好简历有多重要。但有一样东西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求职信。求职信该怎么写才能让你脱颖而出呢?我就来给你说一说写好一封求职信的四项结构原则。
首先,信头要写上你现在所在的学术机构名字。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会让你的求职信看上去更专业。其次,求职信得有两页的长度,用五号或小四号字,最好用宋体或黑体。另外,页边距要设成1英寸左右。第三,描述毕业论文内容不要超过一段,说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你可能会滔滔不绝,但招聘的人可不一定想看。最后,除了描述你计划研究的项目以外,别忘了加上一个跟它有关的项目,这样能显得你兴趣广泛。
除了这些结构上的规则以外,在写求职信的时候还要注意只能描述事实,别写成了抒情散文。有些人喜欢表达他们对教书和专业有多么喜欢,但其实用事实说话效果更好。比如说,你可以仔细写写你教过的课,或是你打算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旦打好了求职信的草稿,下一步就是按照具体的职位来修改了。首先要仔细阅读职位描述,这样你就能更好地描述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份工作。然后再做点功课,了解一下这个学院和人员的情况,然后在求职信里说说你会怎么跟他们合作。
-
-
6.好简历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还能经得起同行评议
-
好了,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份有重点、够专业的求职信,下面就是要配上一份好简历了。
有分量的简历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数量也少不了。实际上,你每个月都应该能往简历里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你参加的国际会议、在院校做的演讲或是申请到的基金。
另外,你的简历还要重点突出。举个例子,比起书评,给世界顶尖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就更有分量了。而在教学方面,自己创作的课程内容肯定要比当助教的经历更吸引眼球。
还有,简历还必须以同行评议原则为指导。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只要是经过学术界同行评议的东西,都要比你自己私下做的事情更有说服力。所以说,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的文章就比教书更有价值,因为教书是你主动,而同行评议是从更客观的角度证明了你的能力。同样道理,你在自己学校开讲座,也比不上别的学校请你去做演讲。
最后,在写简历的时候,有两部分必须放在前面。首先要写教育经历,比如博士。第二就是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包括你组织过的学术小组、展示过的论文、参与过的讨论会议等等。
有了强有力的求职信和内容丰富的简历,就算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呢,还要会展示自己的教学计划,具体怎么做呢?
-
-
7.教学计划要够专业,还要体现教学理念
-
如果你很想在学术界工作,那你很可能就喜欢讲课。这很好,不过在写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懂得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具体怎么说呢?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通常遵守三个原则。首先,不能超过一页纸,而且要能给求职信和简历锦上添花。其次,不要太谦虚,也不要使用情绪化的字眼。有很多人会写“能教这样一个班感到多么荣幸”之类的话,或者对教书有多么大的热情,等等,这些感情虽然细腻,但它们并不是展现你能力的好方法。第三,不要把上课的具体过程写出来,没人想知道你是怎么教完一个班又教下一个班,要简明扼要才好。
除这些原则,你还得保证教学计划里有下面这三大要素。
第一,要说明你觉得大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计划有时候也叫“教学理念”,所以要好好考虑一下教书的内在价值,比如帮学生做好应对某种状况的准备。接下来,用具体教学方法来说明你怎么达到这些目标,用明确的数据来证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例如课程评估。第三个核心元素就是最后一段——总结。总结要有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一说你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还要附带一份教学档案,千万别做的太过火,想要抓住招聘委员会的心。其实只要能证明你能上好一堂课就行,你可以查查现在的教学大纲,这样就能对工作量心中有数。
还要记住,每一份教学计划都要根据具体申请的学校进行调整,千万别偷懒,以为只要复制粘贴就行了。
现在我们手上已经有了求职信、简历和教学计划,投出去之后说不定就能收到面试通知了。那么,怎样才能保证面试成功呢?
-
-
8.用相关研究和得体回答给面试加分
-
一旦得到了面试机会,就得考虑几个关键问题。
先来说说你的研究吧。在展示研究的时候,要突出最有用的地方。在介绍和问答的环节,要把你的研究内容和要申请的职位联系起来。比如说,如果职位是有关19世纪英国文学的,就不要絮絮叨叨说后殖民电影的发展,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你做过的有关19世纪英国文学的研究上,又或是它如何影响了你的研究。
一开头,应该先用一段话来介绍展示的主题,包括基本结构。在展示完你的研究之后,要准备好回答三种类型的提问。
第一方面是关于论文。这个时候你就要能说明你的论文如何与众不同,在你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另外,面试官有可能会给你出难题,挑战一下你的理论或者观点。如果觉得答不上来,那就可以重新组织一下语言。举个例子,如果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在研究中包含这些内容,你就可以说也有考虑过,但你的发现让你关注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刚才介绍过的。
你还有可能会被问到短期或长期的出版计划,可能是你提过的打算写的一本书,或者是你接下来5年内的研究计划。
-
-
9.认清你的技能组合与动力
-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喜欢或者适合做学术,假如商业或工业更对你的胃口呢?我们下面就来说说如何成功跨界,在非学术界找到工作。
如果你的学术经历和成果不够吸引眼球,那就得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一下,让它们适合更传统的就业市场。举个例子,政治学的学位可能不怎么吸引人,但是公司可能想找会调查或者文笔好的人,而这些技能其实你都有。
要想把学校的经历跟商业联系起来,可以看看下面三大类技能:
首先是技巧类,包括定性、定量数据分析或者公开演讲能力。
然后是知识类,包括你的各种专长。比如说,如果你的专业是日本后现代的性别问题,那你就可以说你对日本语言和文化很了解。如果你申请的是一家相对比较新的公司,性别问题通常是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那写上这条就有优势了。
第三是成就类,包括各种成就,从组织会议到写书,或者是管理实验室。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你的技能并不仅限读博期间获得的。你有可能在读博士之前就有过很多经历,好好回想一下之前做过的工作、实习或志愿者活动,有可能就可以给你的技能加分。
最后,你要知道自己的动力在哪里,还有它会怎样引导你追求想要的事业。如果你不确定,那就想想什么会让你生气,因为愤怒可以是强大的动力,比如说,你对什么不爽?你想改变什么?
-
-
10.找工作三法宝:人缘好、技术精、会处理偏见
-
俗话说得好,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谁。如果你想跳到学术圈子以外,那关系就更重要了。
如果想踏入商界,没有关系怎么行!你不仅能从认识的人那获得生活上的帮助,说不定他们还能帮你找到好工作呢。其实,有不少人是从学术界转到别的行业的,所以特别能明白你的感受,也很愿意提供帮助,给你一个有用的电子邮箱、网页链接或者是一个想法。
那么怎么才能扩展你的人脉资源网呢?
一个办法就是参加社交聚会,所以一定要记得更新你的社交网络资料了。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下新技能,来增加就业机会,从哪儿开始呢?当志愿者就是不错的选择。你可能觉得没报酬就不太想做,要知道,想要获得宝贵的经验,有时候就得免费工作。比如说,你可以选择无薪实习,这些经历在简历中通常会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还可以参加培训,如果你想提高某项技能,那就在当地的商会里,留意一下你感兴趣的讲习班。
还要留意一点,在象牙塔之外,你有可能会受到两种偏见,要学会如何应对。首先,老板可能会对你有刻板印象,如果你是个科学家或数学家,他们可能就觉得你不合群。那你就可以突出一下你的集体研究和合作项目,来减少这方面的担心。另外,老板可能会担心你平时用惯了专业术语,一般人跟你没法交流,因此,在求职信里就不要用太华丽的辞藻。
如果能够考虑到上面这些原则,相信大家在从学术界过渡到其他行业的过程中会更顺利。
好了,现在大家知道学术就业市场的竞争有多激烈了吧。为了成功找到工作,你得做好充分准备:申请资料要准备充分,面试的时候还要表现出色。如果你决定不再做学术,其他行业还有很多工作在等着你,不过,必须要学会把学术能力应用到实际的行业。
这些说的都是毕业以后的事儿,但是其实上学时候的选择对后来的路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导师。那么怎么选呢?平衡是关键。如果你不确定一个导师好不好,那就问问你自己,这个导师是不是太善良了?如果是的话,他可能就不会给你提出坦诚又有用的意见。另外,如果导师过于消极,那就会让你失去动力。所以说,找到一个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无故悲观的导师很重要。毕竟,你的未来很可能就靠这个决定了!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辛辛苦苦一路熬到博士毕业,最后怎么就很难在学术界混下去了呢?这么高的学历难道也要失业吗?别着急,《教授来了》给你支招。这本书指出了研究生毕业后在学术界面临的求职挑战,并从求职信、简历、教学计划的书写,到面试、人脉等各个方面的技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即使选择不继续留在学术圈,作者也给我们提出了转行的建议。对于所有想要找到好工作的毕业生,这本书都值得参考。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很多研究生往往抱有三种想法:第一,只要上学时的导师名气大,找份好工作没啥问题;第二,只要对某个研究领域有热情,自己一定可以在这个领域取得出色成绩;第三,好想法比好简历更重要。
● 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学术,会让你在找工作的时候目标更明确。
● 在展示研究的时候,要突出最有用的地方。在介绍和问答的环节,要把你的研究内容和要申请的职位联系起来。
● 如果你的学术经历和成果不够吸引眼球,那就得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一下,让它们适合更传统的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