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败是给家长和孩子最棒的礼物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小时候的每个第一次尝试,比如第一次爬、第一次走、第一次说话、第一次游泳,等等,你可能已经记不得了,不过这些经历恐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失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其实,失败的经历对我们进步非常重要,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家长却开始剥夺孩子们失败的权利。害怕小孩走路摔着了,于是就成天抱在怀里,害怕小家伙自己吃饭吃不饱,结果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自己端着碗吃饭,等等。
结果呢,不让孩子体验失败,却带来了超乎想像的不良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家长们不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害怕孩子们经历失败,他们也就学不到那些会让他们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今天我给你带来的这本《失败的馈赠》,就会让大家看到,控制过度的育儿方式是如何跟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获得失败带来的好处呢?
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哈洛的猴子实验为什么能让我们了解孩子是怎样失去动力的?为什么夸孩子“你真棒”并不一定有好处?为什么做家务有助孩子成长?
-
-
2.我们的育儿理念随着时代而改变
-
现在,家长对孩子们是越来越心疼,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大多数人养孩子的方式都是呵护备至,直到他们长大成人,离家独立生活。但过去的育儿方式并不是这样。从前,父母都会教孩子早早独立。在十七世纪的美国新英格兰,在那时候的人心里,工作甚至比孩子的教育还重要。由于当时卫生条件恶劣,人也很穷,不少小孩都会夭折,而幸存下来的孩子只要够大了,就必须开始帮忙做家务或者干农活。
那个时候,哲学家约翰·洛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应该放手去让孩子们犯错,并且自己承担后果。否则只会让孩子意志薄弱,这样他们在失败的时候就不会再继续尝试了。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孩子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有将近六分之一10到15岁的孩子都在打工,绝大部分是在工厂做童工。在当时的人看来,青少年并不是什么发育期的、敏感的孩子,而是实用又廉价的劳动力。
后来,随着工作环境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长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可以关注孩子。而20世纪早期,让童工进行危险工作的做法也促使人们制定相关法律,禁止不够年龄的儿童参加工作。
从那时候开始,家里孩子就从“有用”的劳动力变成了“没用”的无业游民。再加上离婚率越来越高,人们生孩子越来越晚,生得也越来越少,教育孩子的重点就变成了把他们培养成才。
同时,育儿类的心理学书籍也开始流行起来,比如纳撒尼尔·布兰登在1969年出版的畅销书《自尊心理学》。布兰登认为,自尊是儿童行为中最核心的部分。心理学家吉恩·特温吉则认为,这场自尊运动虽然增强了自尊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但同时也让美国人变成了自恋狂。
-
-
3.孩子的热情应当来自内在动力而不是外部奖励
-
几百年前,孩子们为了生存努力奋斗,打工赚钱,现在的孩子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却要为了成绩努力奋斗。虽然学习成绩原本是为了衡量学业进步情况的,但它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没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内在动力。
从孩子们开始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和家长就开始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有好成绩,否则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就没法过上想要的生活。结果呢,这逼着所有的学生走上了同一条路,为了拿高分苦苦奋斗,而失败早就不在允许范围内了。
为了让孩子有动力拿好成绩,许多家长都选择了奖励,比如说一部新手机。但事实上,这样的外部奖励方式反而会抑制孩子的自我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猴子做的一个实验。有两组猴子,它们需要解决一个任务,一组猴子会定期得到奖励,另一组从来没有奖励,结果,被奖励的猴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样道理,如果孩子很想解决一个问题,即使在过程困难重重,他们也会努力坚持到底。
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去摸爬滚打,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呢?很简单,后退一步。
孩子们应该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如何去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为了钱或礼物。不过,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不能干预孩子的学业,有时候,该定的规矩还得定,比如说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到时候考试不及格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了。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锻炼他们合理地应对压力。
-
-
4.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孩子自主做决定
-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有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但是话又说回来,参与和控制可是两码事儿。所以说,我们要做“支持型”而不是“控制型”的家长,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意见和指导,而不是掌控他们的全部。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育儿方式,心理学家温蒂·格罗尼克就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她发现,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如果遇到困难,被母亲过度控制的孩子会更快地选择放弃。
然而,大家可不要觉得“支持型”教育就是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家长要给孩子设定限制,这样孩子才能有机会衡量自己的标准跟你的标准相不相符。另外,有证据表明,孩子宁愿在没达到父母要求的时候,自己承担责任,也不愿意时时刻刻都活在爸妈的眼皮底下。
家长要想从“控制型”变成“支持型”可能没那么容易,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不过,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支持而不是指挥孩子。但也要知道,这两种方式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举个例子,面对一个问题,“支持型”的家长会让孩子去尝试,结果会既看到他们的错误,也看到他们的成功,还会帮着他们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相反,“控制型”的家长会在孩子独自解决问题之前,就提出了现成的解决方案。
如果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他就会明白必须要有点耐心,才能找出解决办法。不过还是要记住,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界线分明的,“控制型”的父母因为用了奖励,很多时候看上去会像是在支持孩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接受孩子的失败,同样也要学着接受自己做父母时的失败。只要能让孩子知道,不论他们是否成功,你都一样爱他们,这你就走对路了。
-
-
5.用正确的方式赞美孩子
-
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块宝,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就抓住每一个机会夸孩子,夸他们可爱、夸他们聪明,“你真棒”都成了口头禅。可是你知道嘛,夸奖反而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动力。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夸孩子呢?
首先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应该夸奖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夸奖有不同的方式,你可以夸一个人的为人,比如说“你真是太风趣了!”,也可以夸他的行为,比如说“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
当你夸别人的为人,就建立了一种固定化的思维,他们就会觉得某项技能会跟自己一辈子。相反,夸奖别人的行为,建立的是一种发展的思维,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实践和练习,每个人都能学会不同领域的技能。
另外,我们在夸孩子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努力”两个字上。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研究了不同的夸奖方式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他把学生分成“聪明”和“勤奋”两个组,结果发现,面对更难的人物,“聪明”组的学生都不太可能坚持完成,也比“勤奋”组的学生更容易选择放弃。
再举一个例子,日本的教育方式就跟典型西式教育相反,在日本,学校不会按能力把学生分组,而是认为所有孩子在任何领域都有可能达到高水平,另外,学校也没有只对天才儿童开放的学习科目。
所以说,与其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后夸他,我们不如试着去肯定孩子们为了准备考试而付出的努力。孩子们越是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培养起来,就会越不怕失败。
-
-
6.做家务能让孩子体会到目标感
-
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洗碗拖地之类的事儿跟家里人顶过嘴呢?其实,家务活儿最容易让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不过做家务也是第一个培养孩子能力和责任感的机会。
做家务的孩子会更懂得责任和目标,这对建立独立自主的人生至关重要。要说这目标感有多重要,那我们就来看看有关自杀的研究,在有自杀倾向的人当中,没目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觉得人生没意思。
为了让孩子体会目标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承担一些家务活儿。如果孩子笨手笨脚弄得一团糟,父母也不应该急着过去接手,因为这种干扰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家长总是帮孩子收拾残局,那他们就会觉得独立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去建立自己的处事方式,他们会变得更有主动性,也会学着如何解决问题。另外,父母还可以把家务说成是为家庭做贡献,因为这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当成家里的重要成员。
那我们应该怎么给孩子们分配家务呢?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其实年纪很小的小朋友就可以分担家务了,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我们可以把更复杂的家务活儿交给他们,并且减少指导和监督。比如,6到11岁的孩子可以准备和清理餐桌、写购物清单或者帮忙吸尘。12岁及以上的孩子可以做饭、照顾弟妹,或开始做一些像换灯泡的小修小补。
别忘了,分配家务并不是为了让家里一尘不染,而是为了建立家庭关系而共同努力。
-
-
7.孩子之间的自由交流有助于他们成长
-
人类的社交生活其实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小宝宝们会模仿大人的表情。随着我们不断长大,还会不断学习如何跟别人互动交流。因此,孩子们越早认识到社交能力可以提高就越好。
尽管家长在孩子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其实,孩子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能帮助他们的成长。他们在自由玩耍的时候能学到很多东西,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尽量放手不管。心理学家哈罗·恩斯特罗夫·玛诺夫就做过实验,要预测孩子的学习能力好不好,看他们在幼儿园时期的自由交流能力要比统一考试更准确。
让孩子们一起玩耍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业成功,还能通过同伴的反应培养他们的同感。如果孩子们互相推搡的时候父母进来掺和一把,他们就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果。但是,如果让孩子看到推别人会把对方弄哭,他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以后再遇到问题就知道怎么解决了。研究还表明,如果孩子看到爸妈吵架,会觉得不开心,但如果看到他们和好,不安的情绪也会缓解。
同感还可以帮助孩子跟那些兴趣爱好、社会背景不同的人交朋友。这样他们在长大之后,就更容易跟陌生人交流。就拿做销售来说,如果小时候就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同龄人,以后就会更好地跟陌生人沟通,卖东西自然也就卖得好啦。
话虽这么说,有的时候家长还是该插手时就插手。如果你发现一些熊孩子在带坏自己家的孩子,比如吸毒或者暴力,这个时候就应该跟孩子们好好谈谈了。如果担心自己解决不了,那就要请专业人士来帮忙。不过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你到底是真的担心孩子,还是因为不喜欢他的小伙伴呢?如果是后面这个原因,那么就提醒自己后退一步。
-
-
8.成绩不是全部,孩子自己定下的目标更有意义
-
当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的时候,恐怕再淡定的父母也会开始坐不住了,会开始想去控制孩子,让他们回到正轨上来。其实,这种时候对孩子们来说反而是最好的机会,能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更重要。
成绩并不是全部,日本的科学家就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把参加数学考试的学生分成两组,告诉第一组说考试成绩会影响期末成绩,而告诉第二组说这次考试只是为了看看他们的学习进度。结果呢?第二组的表现远远比第一组要好,而且还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怀疑成绩考评到底有没有用。前耶鲁校长蒂莫西·怀特在1989年就批判过它,他觉得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参加考试的人,而且这种方式也缺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虽然分数说明不了一切,但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受成绩影响,保持学习的动力呢?
首先,我们可以帮孩子们设定学习目标。为了正确客观地看待成绩,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适合他的目标,而不是课本要求的目标。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支持他们,关注他们的努力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这样一来,当孩子达到目标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自我肯定和成功的感觉。
另外,选择是自主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一旦孩子到了能自己选择课程的年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这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如果一直是你在为孩子做决定,他们就觉得不关自己什么事儿了,反正所有事情都有人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
所以说,如果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不给他们机会去尝试和犯错,那就相当于在说:你没能力,失败是坏事儿。相反,父母应该让孩子失败,这样能培养他们自主又充满动力的人生。下次如果再交给孩子们一个新任务,你不妨试着做个旁观者,不管孩子是慢手慢脚还是不按你的要求来,都要忍住不要插手。你要做的是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支持。经过反复的尝试,他们会找到正确的办法,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还能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呢!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杰西卡·莱西(Jessica Lahey),美国当红教育专家与作家。她在《纽约时报》著有专栏“父母教师会”,深度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深受家长们追捧。同时,她也是《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以及佛特蒙州公共广播电台高级评论员。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的育儿方式也变成了处处保护和控制,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殊不知这也剥夺了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在《“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这本书里,作者用各种心理实验的例子,提出了强有力的理由,劝告家长们不要做“控制型”的父母,而是要做“支持型”的父母,放手让孩子们从失败中学习,并给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责任感。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去摸爬滚打,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所以说,我们要做“支持型”而不是“控制型”的家长,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意见和指导,而不是掌控他们的全部。
● 我们不仅要接受孩子的失败,同样也要学着接受自己做父母时的失败。只要能让孩子知道,不论他们是否成功,你都一样爱他们,这你就走对路了。
● 与其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后夸他,我们不如试着去肯定孩子们为了准备考试而付出的努力。孩子们越是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培养起来,就会越不怕失败。
● 为了正确客观地看待成绩,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适合他的目标,而不是课本要求的目标。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支持他们,关注他们的努力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