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P作品:¥1.99

该书籍是收费作品
需要VIP用户才能收听

会员登录

饥饿的盛世.2

玩转权臣,平定边疆,康乾盛世走上了最高峰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张宏杰,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蒙古族,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作品。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刘芷丞,四川大学传播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乾隆统治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的最高峰,纵向比,乾隆时期的中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然而这是一个虚弱的盛世,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在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巨大的危机。乾隆统治时期,虽然累积了庞大的数字,但个人的权益却被压榨的如同一张薄纸。而就在同一时期,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美国宣布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当乾隆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时,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最后一次机会。在乾隆去世四十年后,整个中国都要为乾隆的盛世付出代价。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在传统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近臣,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由于专制制度的自私本性,君权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防范心理。这就决定了君臣关系、尤其是君相关系的脆弱性和暂时性。
   
为臣之道不外两个重点:一方面要能从君主那里成功地猎取功名富贵,另一方面又要不为皇帝这只猛虎所伤。这就好比火中取栗,实在是一个高难度动作。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印象与雍正相当不同。俗话说惺惺相惜,但精明人有时最排斥的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精明的人。乾隆和张廷玉一样,都是极为世故的玲珑多窍之人。所以对于张廷玉,乾隆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的“巧”和“滑”。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是对满汉之分看得很重的一个。在他看来,满族大臣虽然身上会有种种缺点,但是毕竟“淳朴正直”,与皇帝一心一德,对主子死心塌地。而汉族人则心眼太多,居心巧伪,“习尚浇漓”,他们太会做官,太会做人。凡事都从自己出发考虑问题,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君主和国家利益之前,因此让人不能完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