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滚雪球(下)
比赚取亿万家财更艰难的,是如何用巨额财富换来幸福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投资报业传媒,涉足政商圈,赢了官司输了生意
-
上一回我们说到,巴菲特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开始逐渐走向成功人士。那么,接下来,巴菲特又是如何经营的呢?我们这回接着说。
从60年代开始,巴菲特就把钱投入了各式各样的行当里面。但巴菲特最想投资的又是哪一行呢?说起来您可能不信,报纸行业。
当巴菲特还是一个小报童的时候,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报纸。1969年,当他赚到1600万美元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实现儿时的梦想了。
这一年,巴菲特拿到了家乡的《奥马哈日报》的控股权,他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仅实现了梦想,还让他有机会获得一项令人尊敬的褒奖。
1972年,《奥马哈日报》发表了一篇调查报道,是关于当地一间男孩收容所。这家收容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它占地1300英亩,四面筑起了围墙,拥有自己的农场和体育馆。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收容所里有665个男孩子,却有600名工作人员。
这实在是太可疑了,于是,在巴菲特的协助下,报纸记者们展开了调查,事实证明,巴菲特的直觉很准。这家收容所聚敛了大量捐助的物资、拨款和基金,每年积累的财富大约有1800万美元。丑闻披露,大众哗然,这篇叫做《男孩镇:美国最富有的地方》的文章于1972年3月30日刊登,为巴菲特的报纸赢得了普利策奖。报道传遍了全美国,也促使政府针对非营利机构进行改革。
这次成功的事件之后,巴菲特再接再厉,将目光转向了一家全国性的大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华盛顿邮报》。1973年的夏天,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的持股超过了5%,与此同时,他和报纸的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也建立了极其紧密的关系,通过她,巴菲特最终进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
此后的一年,他开始出现在凯瑟琳举办的各种奢华的宴会派对上,那里甚至不乏总统家庭成员来参加宴会。他在许多夜晚,努力和这些权贵们打交道,企图和这些政要以及明星大腕们打成一片。看起来,出身平民的巴菲特已经打入了上流社会。
但进军报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巴菲特还经历过一场讨人厌的官司,历时好几年才解决。在70年代末,巴菲特和芒格将《水牛城晚报》收入麾下。他们计划为报纸增加周末版,打算通过免费提供头5期进行推广,之后再以打折的方式出售。
虽然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但却动了别人的奶酪,他们在当地的竞争者《水牛城信使快报》不乐意了,投诉他们是不正当的行为。法官循规蹈矩的判决明显对《信使快报》有利,这也出乎巴菲特的预料,按照法官的说法,出售免费的报纸是违法的行为。
显然,对于这样的判决巴菲特是不服气的,于是他提起了上诉,而且终于在1981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惜为时已晚,那时候报纸已经损失了数百万美元。这笔投资差不多也算是吃了亏。
-
2.挣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投资也需要温情
-
3.比尔•盖茨教会巴菲特的道理
-
4.不确定的时代,只投资可以提供确定性意义的公司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艾丽斯·施罗德,美国德州女作家,为了给巴菲特写传记,曾与巴菲特亲切交谈2000小时,耗时五年,并采访了巴菲特的250位亲友与同事,终于写就了最全面的巴菲特传:《滚雪球》。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木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甚至在死后还会影响后世50年的伟大人物。
这本《滚雪球》是他生平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资和商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同时,也是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和商业思想的全面解读,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1.品味非凡、成就不俗的沃伦·巴菲特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向来喜欢简单朴实的生活——一位妻子、一辆车子、一座房子多年没有翻新装修、经营一家公司、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
2.坐在屋子里挣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3.科技股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必定会让投资者失望。
4.他希望自己在未来十年依然可以象现在这样阅读每天送来的报纸。未来的时日已然不多,但或许可以有幸多活几年。尽管他常说参天大树只是一个比喻,但自己依然没有突破视野。他依然期待认识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资、继续多方出谋划策。未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他的学识依然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