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说宗教仪式和娱乐广告有相同目标
-
我们知道,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天热了,想喝个啤酒,一进超市,哎,平时最喜欢的哈啤在打折,再一看,青岛啤酒折扣更大,买哪种好呢?再有,昨天隔壁邻居王先生来敲门,小区附近的那个垃圾焚烧厂还没取缔,大家伙准备周末一起去集体抗议,你要不要来参加?还有,想把这房子重新装修下,装成西式的好呢还是中式的好呢?等等,每一天,生活,就是不断地选择,选择,但是呢,可能你不知道,其实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选择、决策,都有同一种心理基础。
您别不信。其实在以上提到的选择面前,无论你怎么做决策,你都有同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如果我知道其他人也这么做的话,我也这么做。而且不光是你,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动保持一致。好啦,这其实就是本书的关键概念之一,协调问题。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共同知识”。稍后我们将认识到,共同知识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协调问题的。作者还会为我们分析,不管是隆重的皇室典礼,还是大型赛事中插播的广告,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共同知识。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还会得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 为什么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交通都是右侧通行?
● 为什么大型赛事上播出的广告大多是啤酒、饮料和汽车类的广告?
● 为什么找工作这种事,拜托泛泛之交反而比亲密好友更靠谱?
-
-
2.协调问题怎么破?共同知识来解决
-
现在我们来说说刚才说到的一个问题,小区附近的垃圾焚烧厂,从买房子时候开发商跟业主承诺的,垃圾焚烧厂一定会搬走,确定会搬走,结果呢,就这么一晃七八年过去了,还是时不时飘来垃圾焚烧的恶臭,各种电话打了个遍,没用,社区里业主也很愤怒,怎么办?这时候终于有人站出来组织一场抗议了,呼吁所有业主一起参加示威抗议,问题来了,你去还是不去?
对很多人来说,最终很可能取决于其他人会不会去。我们知道,参加抗议的人越多,那么产生麻烦的可能性就越小,风险系数很低的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愿意去参加。
在本书作者看来,这就是协调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了,对于某项活动,如果一个人愿意参加的前提是其他人参加,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协调问题。在协调问题中,每个人在自己做决定之前,都会希望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决定。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我去的前提是你去,而你去的前提是我去,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决定自己去不去呢?难道就一直干等着看谁先迈出第一步?
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我要做去参加的决定,我必须要知道以下这些信息:首先我自己要收到参加抗议的邀请,然后我还需要知道其他人也收到了邀请,此外我还得确保其他人也知道我收到了邀请……以此类推,简单来说,人们对于某项信息的认知,必须关联到其他人是否也都知道这个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共同知识”。
“共同知识”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一开始可能不好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想想发邮件时候的“抄送”和“密送”。如果是抄送列表的收件人,不仅会收到邮件,还能看到其他收件人,而在密送列表的收件人,就只能收到邮件,并不知道有没有别的收件人。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没错,抄送列表就是创造“共同知识”的一个例子。
“共同知识”这个概念出奇的强大,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更多的例子,不要走开,我们接着一起探索吧!
-
-
3.共同知识应用一:公开仪式稳定政权
-
下面我们要来介绍共同知识的几个现实应用。现在让我们想想,你是如何决定要不要服从某位统治者的?没错,这也是一个协调问题,当其他人都服从这个统治者的时候,我们也会更倾向于服从。
我们已经知道,“共同知识”是解决协调问题的关键。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当权者会想方设法创造共同知识。怎么创造呢?就是通过各种公开的仪式。
皇室巡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一个君主逐个视察自己的领土上的城镇时,民众就可以感受到皇室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还会知道,其他人也都感受到了皇室的权威。这就是一个创造共同知识的过程。
除了皇室巡游,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政权更迭后,新的当权者往往会将代表旧政权的仪式及时废除,并采取种种新的仪式来创造共同知识,巩固自己的政权。
让我们来看看法国大革命吧,在法国大革命后,各种革命纪念日、宣誓就职仪式层出不穷,甚至连度量单位都被新政权更新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米、厘米这套公制单位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创立的。还有,“靠右通行”的规则,也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在大革命之前,由于骑士贵族们通常会靠左边骑马,普通农民往往会选择靠右行走以避开贵族,大革命之后,新的政府就将“靠右通行”作为一项规定来昭告世人。您再想想,中国历史上,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为了让汉人剃发留辫,搞了多少血腥镇压?
为什么当权者连行驶方向、留什么发型这种细枝末节的规则都要干涉呢?现在您应该明白了,没错,这也是为了创造“共同知识”。“要不要接受新的行驶规则”“要不要留辫子”,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协调问题,当新的规则普及后,大家都知道了“其他人都接受了这项新规则”。由于新规则是新政权的象征,人们也就更容易做出“其他人也都接受了新政权”的推断。于是,新一届统治者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举措,来逐渐创造共同知识,稳固自己的政权。
-
-
4.共同知识应用二:广告也有大讲究
-
聊完政治领域的话题,咱们再来看看商业领域,看看共同知识在商业方面的应用。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用传真机,你还愿不愿意买一台?如果一种信用卡只有很少的人使用,你会不会去办理一张呢?
我猜你一定会说“NO”。因为对于这两种商品来说,如果没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个商品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用处。如果只有你有传真机的话,你去和谁传真呢?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用某种信用卡的话,商家也不会觉得这个没听说过的信用卡能代表你的信用,很可能会拒绝你使用。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某些商品的选择有时候也是一个协调问题,你会更愿意买那些其他人都在买的产品。除了上面的传真机、信用卡之外,啤酒、衣服、电影,也都属于一类商品,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商品”。
由于社会性商品的选择是一种协调问题,广告商会尽力创造“共同知识”,以此来鼓励消费者购买。也就是说,广告商不仅希望你看到了广告,还希望你知道别人也都看到了广告。
好啦,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通过广告创造共同知识的真实例子吧。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美国的超级碗比赛,超级碗可以说是全美最盛大的体育赛事,观众数量众多,媒体转播无数,堪称“美国的春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超级碗投放的广告几乎全都是啤酒、汽车、服装这类“社会性商品”,而电池、机油这类非社会性商品就几乎看不到。
还有,如果咱们研究一下电视台的数据,我们会发现,社会性商品的广告总是在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插播,这类广告往往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它们的广告费也比非社会性商品贵得多,而且广告商也愿意支付这么高的费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精明的广告商都知道,高人气的节目有助于创造共同知识:当观众知道其他人也看到了这个广告,自己也会更愿意选择这个品牌的商品。广告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
-
5.共同知识应用三:强弱关系各有用
-
好,说完政治领域商业领域,咱们再来看看共同知识在社交方面的应用。说起人际关系,咱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咱们不妨把人际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顾名思义,强关系指的就是你和亲密好友之间的关系,而弱关系指的是你和泛泛之交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个人看作人际关系网上的一个个节点,把所有的强关系都连起来时,就会得到一张“强关系网络”,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弱关系网络”。虽然都是人际关系网,但这两种网络可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儿呢,听我慢慢说。
弱关系网的规模增长很快,如果你把你的泛泛之交和你的泛泛之交的泛泛之交都算上,你会发现这已经是一张很大很大的关系网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六度分隔理论,就是说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都可以通过不超过6个弱关系联系起来。而强关系网往往会小得多,因为你的铁哥们的铁哥们很可能也是你的另一个铁哥们,彼此都是很熟悉的朋友。
由于弱关系网的范围较大,信息在弱关系网中的传递速度较快,传递范围也会较广。这样听起来,让人感觉好像“弱关系网”比“强关系网”对我们更有用哦?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协调问题”来说,强关系还是比弱关系重要。有人对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自由之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会不会参加这场运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强关系网中有没有人参加,而他的弱关系网中有没有人参加,并不会对他产生影响。这个很好理解嘛,假如好哥们都去了,自己肯定也会跟风参加,但如果是同学的同学的同学去参加了,可能促动他参加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
在这里我们可能有点疑惑,明明弱关系更能传递信息,为什么在协调问题方面,起作用的却是强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要归结到“共同知识”这个点上。如果我和你是亲密好友,我就很可能知道你会不会去参加,而且还很可能知道你的其他亲密好友会不会去,反过来,你的其他亲密好友也很可能知道我的决定,这么一来,这就产生了共同知识。而弱关系网呢?由于都是泛泛之交,我不太可能知道你的决定,你也不知道我的决定,大家谁都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参加,这样就不能形成共同知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能产生共同知识,强关系有助于协调集体行为;而弱关系呢,由于它在规模上的优质,当你要打听工作机会的时候,不妨求助于弱关系网。
-
-
6.共同知识应用四:圆形监狱好集权
-
说完人际关系中的共同知识,咱们再把视角拉回历史上,聊一聊共同知识在权力中的作用。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历史上一些非常伟大的构想中,也有“共同知识”的原理在闪烁。您有没有听说过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呢?杰里米·边沁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他提出的“圆形监狱”的构想,就是通过阻碍共同知识的产生,以达到集权的目的。想知道圆形监狱构想是怎样的?我跟您描述下。
一座监狱,呈圆形,所有的囚室都环绕着中间的管理室,整个建筑布局都呈环形结构。 这个圆形监狱的设计呈现出三大特点,哪三大特点?等会我跟您一一分析,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三个特点,有力地确保了监狱的权利完全牢牢掌握在管理室中的狱警手中。为什么这么说,听我分析:
首先,狱警身处圆心的位置,保证了他无须来回巡视就能看到所有的囚犯,这样就能减少监狱需要的狱警数量,从而节约了人力成本。
第二,囚犯被墙壁分隔,看不到彼此,这样就阻止了共同知识的产生,防止了囚犯之间的交流合作,降低了密谋暴动的可能。
第三,管理室与囚室之间安装的是单向玻璃,囚犯看不到自己是不是正在被监视,为了保险起见,囚犯就只能假定一直有人监视着,从而表现得规规矩矩。这实际上实现了囚犯的自我监视。
而且,单向玻璃也能防止共同知识的产生。假如囚犯也能看到管理室中的情况,那么当狱警睡着了或者发生什么意外的时候,每个囚犯都能看到这个情况,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也都能看到这个情况,共同知识会立刻产生,暴动也就很可能随之出现。
听到这,这个圆形监狱的构想是不是已经有点让你毛骨悚然呢?这还不够,边沁还规划了圆形监狱在宗教仪式方面的作用,在最初的版本当中,边沁还在管理室上方设计了一个小教堂,这样囚犯不用离开自己的牢房,就可以看到教堂中进行的各种宗教活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囚犯不仅身体行动受到了限制,精神上还必须成为当权者各种仪式活动的被动观众。这事儿您往深处想一想,假如这个理论被某个极权统治者利用,不敢想,真的不敢想。
总之,边沁的“圆形监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尽管在实践方面有其局限性,它依然成为了关于权力的绝佳隐喻。
-
-
7.理性决策如何做?文化要素来帮忙
-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吧,觉得身体内好像有两个我?一个是理性的,一是个非理性的,非理性的自我总是做出糟糕的决定,然后理性的自己又会冒出来对它进行批判。
如果有,那么很好,你和无数地球人共享着同样的感受。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都有说法认为,我们的思想可以被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
但我们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可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研究表明,当大脑中负责情感的部位受损后,患者不仅不能产生情绪反应,同时还无法做出理性决策。从这点来看,理性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理性和情感的紧密关系,为啥呢,我就是想跟您说明:协调问题虽然乍看上去是纯理性、纯现实的决策问题,但其实也和许多无形的文化软因素相关。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让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吧。“共同知识”本身就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遍前面一个简单的协调问题:是靠左行驶还是靠右行驶?
根据博弈论,这个问题中有两个均衡点。均衡点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多人博弈的问题中,假定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如果在人们可能做出的各种决策中,有一套决策方案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这套方案就是一个均衡点。好了,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在开车方向的问题中,为什么会有两个均衡点。
这个问题中,每个人都可能做出两种决策,要么靠左行驶、要么靠右行驶。如果一部分人靠左行、一部分人靠右行,那么显然会导致交通混乱,不会令所有人都满意。只有当所有人都靠左行、或者所有人都靠右行的时候,交通才是安全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决定靠左”和“所有人都决定靠右”,就是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均衡点。
下面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两个均衡点都是安全的,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到底该选择这两个均衡点中的哪个呢?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共同知识”仍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当每个人都接收到政府传达出的“靠右通行”的信息时,每个人同时也知道了:其他人也收到了这条信息。因此大家都会一起选择靠右行这个均衡点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造共同知识需要信息的周知,就是要确定所有人都知道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让一条信息被所有人知道呢?答案就是——借助于各种仪式、典礼、高曝光的媒体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说都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
听到这,您是不是恍然大悟了?记住:文化软因素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决定。
估计您早已会心一笑或者茅塞顿开,这本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好啦,我们来快速总结一下今天这本《理性的仪式》的的精髓:在本书中,我们讨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协调问题,为了解决协调问题,我们需要“共同知识”。共同知识指的是这样一条信息,这个信息我知,你知,我知你知,你知我知……以此类推。作者还为我们指出,各种仪式典礼、文化习俗、媒体广告都可以创造共同知识。
现在,有了这本书的引领,就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决策观察社会吧!记住哦,别忘了在这本书下发表留言,谈谈您的感想和收获哦。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你有没有注意过收视率高的节目通常被哪些商品的广告占满了?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国外总统选举总要搞一场又一场的造势活动?为什么那些传销活动总是讲究简单而反覆的口号?为什么集体密商总是要围成一个圈?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却在本书中以一个单一概念串在一起:共同认识;换言之,亦即你知、我知,你知我知、我知你知,你知我知你知、我知你知我知……
《理性的仪式》从博弈论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仪式典礼、媒体事件背后的原理,作者认为,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共同知识”,而共同知识是解决“协调问题”的不二法门。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对于某项活动,如果一个人愿意参加的前提是其他人参加,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协调问题。在协调问题中,每个人在自己做决定之前,都会希望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决定。
● “共同知识”是解决协调问题的不二法门。不管是隆重的皇室典礼,还是大型赛事中插播的广告,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共同知识。
● 由于能产生共同知识,强关系有助于协调集体行为;而弱关系呢,由于它在规模上的优质,当你要打听工作机会的时候,不妨求助于弱关系网。
● 创造共同知识需要信息的周知。借助于各种仪式、典礼、高曝光的媒体活动等,我们可以让一条信息被所有人知道。可以说,文化软因素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