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告诉你,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对钱非常渴望,他这辈子才可能成为有钱人。这听起来似乎也挺有道理的,对钱都兴趣寡淡的人,自然没啥赚钱的动力,对吧。但是,这个道理反过来讲对不对呢?难道说天底下的穷人之所以穷,都是因为对钱没欲望懒得去赚钱?再说一类人,那些重度拖延症患者,你要求她今天给你做完的事情,她东摸摸西摸摸偏要拖到明天才能给你,你说下周一要的报表她总是到快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刻才死赶活赶做出来,逼得你都恨不得去买个拖延保险金,难道说这些拖延症患者不知道时间宝贵吗?还是他们真的是太笨怎么也没法高效完成手里的工作?但是时间久了,你也会发现,就算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更多时间,他们还是根本改变不了现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试想想这样一些局面,假如身边有个朋友一不小心欠了一屁股债,怎么也还不完,他会更加积极地去赚钱,还是觉得“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呢?或者当你累死累活,怎么也赶不上工作进度,眼睁睁看着这些要命的截止日期,你还能愉快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吗?
也就是说,当我们陷入对金钱或者时间的稀缺状态,哎呀没钱啊没时间啊,这种困境中,我们应对紧迫问题的时候的表现,其实不会变得更好,相反,会表现得更差。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我们又如何才能逃脱稀缺的魔掌,这就是今天我跟您带来的《稀缺》这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
-
2.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的稀缺感,是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症结所在
-
问问你,全球贫困,和为了减肥而痛苦的节食,这二者之间有啥关系?乍一听,您肯定晕了,这没有半毛钱关系啊?但是,仔细研究一番,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同一个弊病的后果:即“稀缺”。
什么是稀缺呢?稀缺就是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总觉得不够,举个例子,公司的销售主管Leo最近很烦躁,事情越来越多,可供支配的时间太少了,根本忙不过来;另外,公司新来的小林最近也会很焦虑,大学刚毕业,薪水少得可怜,手头这么紧,马上又要交房租了,跟女朋友约会买礼物,哪儿哪儿都要用钱 。
在这里,主管Leo和小林的相似之处就是“稀缺”。Leo越忙越需要拒绝来自上司的请求,小林越穷越需要拒绝购物约会的诱惑。我们都知道,拒绝是很难的,可以想见,leo应承下来的工作越积越多,小林的债务也越来越多。虽然他们俩情况完全不同,但他们最终的行事方式却很相似。在这里,稀缺,就是主管和临时工所面临问题的共同点。推而广之,你会发现,“稀缺”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其他社会问题当中。这里需要再明确一下,本书作者说的“稀缺”不是指实质上的物质匮乏,而是一种“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的心态”。不论我们感到缺少金钱、食物,还是感到缺少一些抽象的资源,比如时间和教育,我们都会产生稀缺的心态。
举个例子,有时候咱们会在电视上看一些厨艺争霸赛,这种比赛一般都有倒计时,要求选手在两小时内做出三道菜。为了让节目更好看,有的节目组还会要求使用现场的神秘食材,提升挑战难度。一位选手坦言,在参加比赛时觉得压力山大。虽然这位选手厨艺精湛,但在时间稀缺的情况下,她觉得很难发挥最好的水平。其实要说比赛发挥失常,经历过高考的你一定深有体会,在高考那种全民紧张的氛围里,本来模拟考试里都能考出上清华北大成绩的,结果呢,一上高考考场,担心时间不够啊紧张啥的,最后可能就只考出了够上普通院校的分数!
如果你仔细听了,就会发现,刚才说的这几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论是厨艺比赛里的大厨、高考考场上的学生,还是为了减肥而节食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会导致我们发挥失常,那么,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在书里提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安全阀”。什么是“安全阀”呢?在生活中,安全阀就是保护管道压力不超过规定值的设备。当管道里面压力超标,安全阀就会自动打开,排出一些气体,达到减压的作用。同样道理,当我们产生过度的稀缺感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启动一个安全阀,来控制稀缺感。比如,当你面对一大堆要处理的工作时,你的“安全阀”会让你错过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截止时间,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过度的压力而精神崩溃;再比如,当你过度节食的时候,你的安全阀也会开启,告诉你去补充一些高热量食物,以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这样,你对食物的稀缺感也会相应降低。作者认为,通过我们自身的安全阀,人可以控制稀缺感。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安全阀”。比如,你要是穷得还不了钱,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你突然变出大笔钞票,让你减轻对钱的稀缺感。正是这种无计可施的状况,贫穷可以说是稀缺的一个极端代表。当然,并不是说你有钱,你就可以逃避稀缺感。事实上,当人们在面对各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产生焦虑,都会有相似的感知体验。
-
-
3.当我们经历稀缺时,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当你在开会的时候,或者上课的时候,肚子饿的咕咕叫,这时候你完全听不进去别人在讲什么,你一心只想着赶紧找点吃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那一瞬间,食物对你而言是稀缺的,你自己很难控制身体急需满足食欲的需求。其实,不单单是我们生理上的需求,当我们遇到任何类型的稀缺时,我们都会陷入匮乏所带来的焦渴困境中不能自拔,即使我们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了说明这个观点,特地在书里给咱们介绍了一个实验。实验背景是这样的,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盟军从德军的集中营里解救了一批幸存者。如果你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你应该可以想象,这些幸存者由于长期挨饿受冻,个个骨瘦如柴。那么,当盟军把他们救出来以后,在配给食物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是每次都让他们吃饱?还是先少给一点食物,等他们适应了之后,再慢慢加量?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实验招募了36名男性进行测试,在受控环境下,实验对象先被饿了一段时间,然后,研究人员开始观察实验对象,看他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应。具体的实验结果,我们就不展开说了。总之,这个实验非常有价值,不仅告诉了盟军应该如何配给食物,也给了我们以下这个启示,那就是,在经历稀缺时,我们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刚才所讲的饥饿实验中,实验对象不仅身体变得虚弱,口味不再挑剔,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比如,在饿了几天之后,实验对象会用好几个小时对比食物价格,他们还会对菜谱着迷,甚至幻想着自己开个餐馆。在看电影的时候,实验对象根本不关心谈情说爱的桥段,反而,一出现美味佳肴的画面,他们就会两眼放光。可以说,对食物的稀缺感,完全改变了实验对象的注意力。
不过,稀缺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注意力焦点,稀缺也会改变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下面要讲的这个例子,你可能听说过: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经历重大创伤,比如遭遇抢劫或者车祸,他往往会觉得这件事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短时间内,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大脑需要处理更大量的信息。研究人员称这种现象为“主观时间延展”。所以说,稀缺在短时间内对注意力的俘获,影响了人们所见和所见的速度。
此外,稀缺还会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比如,你会发现,孤独的人更擅长识别他人表现出的感受和情绪。由于社交的稀缺,内向孤独的人很少与陌生人互动,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会极为关注身边亲朋好友的感受和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普遍感知内向孤独的人生性敏感。再一个,孤独的人还会试图通过观察他人,来发现自己身上所稀缺的东西。
读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稀缺的原理,下面的内容会告诉你,稀缺会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
-
4.稀缺迫使我们只关注手头的事情,而忽略其他问题
-
我们在生活中,会收到各种优惠券,但你会及时用掉他们吗?比如,当你翻钱包时,无意中发现一张不会过期的免费餐券,你会立马用掉它吗?我保证,你心里会想:“嗯,反正没有截止日期,那我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今天就算了,下礼拜再说吧。”结果,你把餐券丢到钱包里,像前几次一样,没几天就忘了这事。
这其实很常见:不会过期的优惠券,比那些写着截止日期的优惠券,利用率更低。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处理迫切需求时,会变得更加专注有效,这个过程被称为“管窥”,也叫“隧道视野”。
也就是说,一旦稀缺心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往往可以产生一种积极成果,比如,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充分利用给定的时间,作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专注红利”。
举例来说,为你的工作任务设定截止日期是有好处的。因为截止日期不仅便于我们做出规划,而且也创造了一种时间稀缺,使我们的大脑更加专注。拿一个研究来说,实验人员雇了一些大学生来校对三篇文章,给他们设定了不同的截止日期。A组被要求每周先上交一篇校对完的文章,三个礼拜后再上交齐三篇文章。B组比较宽松,三个礼拜后一起交上来就行。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表现更好呢?结果表明,截止日期较为紧迫的A组表现更好。虽然他们需要应对的截止日期更多,但迟交的情况更少,校对的成果也更好。
刚才的例子表明,稀缺可以给我们带来“专注红利”。但你可能会想,我也为工作设定了好多截止日期,为什么工作效率没有提升?这是因为,稀缺也有负面的影响。当我们过度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也有弊端,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作“管窥负担”。举个小例子来说,在你全神贯注地看一个电视节目时,你的朋友对你说了几句话,由于过度专注,你可能根本听不到朋友在说话。
如果你觉得这种稀缺带来的“管窥负担”不足挂齿,那你就错了。因为它不仅能够伤害刚才这位朋友的感情,而且还可能会致命。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消防员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消防员在接到火灾报警时,需要立即整装出发。由于时间紧迫,灾情险极,消防员一心想着快点赶到火灾现场。此时,他们可能会忽略其他事情,比如上车后系上安全带。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个消防员布莱恩·亨顿,还没赶到火灾现场,就出了事儿。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在消防车全速转弯的时候,车门突然被掀开,没系安全带的亨顿被甩了出去,不幸离世。听了这个例子,相信你不会再小看“管窥负担”的严重后果了。
-
-
5.稀缺会减少“带宽”,也就是减少我们心智的容量,让我们变得更笨,更冲动
-
稀缺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更笨呢?给大家讲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公司主管,下班前接到一位大客户的电话,说他要终止合作,那么,明天的展示报告就成了你挽留客户的最后一次机会。你想晚上加班准备这个报告,不巧的是,你女儿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这时候,你到底是加班呢?还是去看垒球赛呢?你脑子里闪过一丝念头,但就像一个好家长应该做的那样,你还是选择去看垒球赛。可是,比赛的时候,你一点儿也不享受,满脑子想的都是第二天要做的报告,完全不能集中精力观看比赛。为什么你就不能享受这一小会儿?
这是因为,稀缺能够产生“带宽”负担,抑制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比如,集中精力观看一场垒球比赛的能力。
作者这里提到带宽负担,到底什么是“带宽”呢?“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是对我们能力的衡量,包括计算能力、关注能力、英明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等。从智商到高考成绩,从冲动控制到成功节食,都跟带宽有关。但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形象一点来说,好比你在上网时有流量带宽限制,如果你同时打开邮箱、视频、QQ、淘宝,你的网速会变得非常慢。刚才我们已经讲过,当人们面对稀缺时,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正是由于稀缺会不断把你吸入这种管窥视野当中,你的带宽,也就是心智的容量会更多地分配给管窥视野中的事物。而对于其他事情,你的心智的容量就显得不足了。所以说,稀缺会产生带宽负担。
这种带宽负担对我们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当你过于关注眼前的事情时,你会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别人可能会觉得你缺乏耐心、不懂忍耐,甚至觉得你对人冷漠,没有奉献精神。
那么,你是真的缺乏耐心,对人冷漠吗?你可能会觉得特别冤枉。我们再看看之前提到的几个例子。表面上看,一位不能在女儿垒球比赛中全神贯注的父亲,不是一位好父亲;一个不能答对简单试题的学生,不是笨,就是懒。但事实上,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带宽负担:这位父亲因为工作心事重重,他并不是情感冷漠;这个学生因为高昂学费寝食难安,他并不是能力有限。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当事人,而在于稀缺所造成的带宽负担。
为什么稀缺会造成带宽负担呢?这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无法阻止“自下而上”的侵入。比如,在热闹的聚会中,当房间另一边有人叫你名字的时候,不管你是多么专心致志地跟朋友聊天,你的注意力都会有所转移。“自上而下”的处理,指的是大脑思维会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自下而上”的处理,指的是注意力很难为我们所控制的刺激所俘获。稀缺会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俘获注意力。因此,稀缺是是无意识的、强大的。即使我们主观地想要关注一件事物,稀缺的“管子”还是会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进来。稀缺意味着在人生的另一个角度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
比如,在一个注意力研究中,实验者请来了一些正在节食的实验对象,要求他们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现红点,就按下按钮。有意思的是,如果节食者刚刚看到一幅食物的图片,他们就很难看到紧接着出现的红点。举例来说,屏幕上闪过一幅蛋糕的图片,节食者看到红点的概率会降低,好像蛋糕让他们瞬间失明了一样。而对于与食物无关的图片,节食者的表现不受影响。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注意力瞬脱”,即一闪而过的食物图片,会使节食者的心智“眨一下眼”。我们再来具体解释一下,实验中,食物图片创造了一种稀缺的感觉,当红点出现时,节食者还在想着刚才看到的食物,因此,会很难看到紧接着出现的红点。
以上就是稀缺会造成带宽负担的原因。通过刚才讲述的这几个实验,相信你应该已经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稀缺可以让我们的心智容量减少,让我们变得更笨,更冲动。
-
-
6.除非我们拥有一些余闲,否则我们很难逃脱稀缺陷阱
-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当你拆东墙补西墙,不停地还贷款,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在原地兜圈子,捉肘见襟的状况根本没有改变?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你已经陷入了“稀缺陷阱”。这时候,你就像在玩儿杂耍,从一个紧急任务转移到另一个紧急任务,可总是差一步赶不上。
相信你在学校或公司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手头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时间完全不够用。当截止日期临近,你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疯狂地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而不是按顺序一件件完成。由于时间加速流走,原先并不紧急的任务也变得紧迫,稀缺让你心慌意乱,不知道该从哪件事情做起。
更要命的是,你总是落后一步,这也会增加稀缺。当你错过了最后期限,或者延迟完成了某个项目,新的项目就会开始得更晚。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项目一个接着一个的推迟,你会很快失控。
既然稀缺陷阱这么可怕,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指出了一个明路,那就是:让自己拥有余闲。
什么是余闲呢?你可以把“余闲”想象成行李箱的空间。在打包的时候,当你费尽力气把塞满的箱子盖上,突然发现刚才忘了装手机充电器。这时候,你想把充电器放进箱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掏出点儿别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刚才特意在箱子里留了空间,那么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就会游刃有余。
生活中,余闲可以是你日程安排里的空档,比如两场会议中间的休息时间。如果上一场会议延长了,你可以用这15分钟进行缓冲。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允许创造余闲,比如,低收入者也想创造财务上的余闲,但他们却没有可用的资源。
-
-
7.稀缺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有时候,我们会把蝇头小利看得非常重要
-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当你从一个奇形怪状的瓶子里往外倒液体,你会倒出比自己想象得要多的液体。这是因为你的认知是错的。如果让你重来一次,你可能会更准确地倒出想要的量。实际上,我们从多次实践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
比如,我们要从四个不同形状的瓶子里倒威士忌。当你让一个外行倒酒时,你拿到的四杯酒,肯定有的量多,有的量少。当你让一个经验丰富的酒保操作时,他会倒出四杯大约等量的威士忌,几乎不受瓶子形状的影响。
当然,稀缺也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在没有余闲的时候,我们会很了解行李箱中每一寸空间的价值,我们也会很明白账户里每一美元的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驴友,你一定知道,打包的时候,要把袜子和手机充电器塞到鞋子里,腰带要顺着行李箱四周放好,雨伞就不用带了。在你为下次重要旅行做准备时,你会做出取舍,把琐碎的东西留在家里。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一定知道每一块钱的价值。美国新泽西州的学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为了了解人们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省钱而四处奔波。他们选了一个富裕的小镇,在火车站对旅客展开调查。下面我也来问问你,假设你要买一个DVD播放机,商店里标价800元,你可以花45分钟时间去另外一家店买,这样可以省400元,你愿意去吗?结果显示,有54%的人推荐这样做。研究者还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假设你要买一个笔记本电脑,商店里标价8000元,你依旧可以跑到另外一家店省400元,你愿意去吗?有意思的是,只有17%的人会建议花时间去另外一家店。同样是省400元,货币价值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的选择不同呢?原因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省400元相当于打了五折,而第二种情况下,只是打了九五折。因此,人们不愿意来回奔波。
与此相反,在新泽西州的一个慈善食堂,食客们在这两种情况下的选择差不多。价格为1000美元时,87%的人会推荐去另外一家店,价格为100美元时,76%的人会推荐去另外一家店。对于这些囊中羞涩的食客来说,贫困的经验使他们珍惜每一美元,至于能省多少钱并不重要,只要能省就行。
-
-
8.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
现在的网络贷款非常火爆,作为资深月光族,相信你一定想过要贷款。不过,贷款是你能做的最短视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感到稀缺时,我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后果而做出草率的决定。比如,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眼下如何养家糊口时,我们就没办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当然,规划未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而稀缺则让难题变得更难。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特别忙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省点儿时间,我们会点份外卖。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外卖带来的健康隐患。同样的,当我们手头缺钱的时候,很难想到未来偿还债务的难度。
这种短视,作者称之为“贫穷的短视”,它会使我们做出并非最优的决策,比如产生“借用”行为。
我们产生“借用”行为有两个原因:第一,过分专注于解决手头的问题;第二,我们只能感知现在,无法体验未来。
当我们借用时,我们就给将来的自己挖了更大的坑。本书讲了桑德拉的例子,她在学生时代,参加过一项针对低收入家庭的“领先”儿童发展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用来奖励优秀学生,虽然桑德拉家里穷,但她很聪明。不过,在桑德拉成年后,她过得并不好。每当手头吃紧,她都会用一笔贷款偿还另外一笔。由此,她每月要付495-600美元的高昂手续费。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她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还贷深渊。后来,桑德拉的支票被退回,汽车也被收回了,她最后还欠下了几千美元的退缴税。,所以你瞧,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智商不够,而是因为稀缺导致的“借用”行为,为将来种下了苦果。
“借用”不只是钱的问题。比方说,你可以通过推迟一个项目,借用时间给另一个项目。不过,借用时间的“费用”也不低:你把工作暂时放下,就会增加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比如,开完会,你没时间把手写的会议笔记整理到电脑里,过了一天,你必须重新研究这份笔记。当你看着潦草的字迹,完全没有思路,一定比刚开完会时更抓狂。所以,对时间的借用,不仅会导致其他项目延期进行,甚至会让我们错过更多的截止时间。
不幸的是,虽然我们经常试着用一些方式管理稀缺,但往往适得其反。
总的来说,稀缺是一个顽疾。它可以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且难逃后果。那怎么办呢?在本书最后,你会学到一些与稀缺作斗争的方法。
-
-
9.作者认为,应对稀缺有三种办法:重新设计项目、适当增加余闲、减少带宽负担
-
为了避免落入稀缺陷阱,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不管是提高穷人的生活境遇,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还是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应对策略是相同的。那就是:其一,改进项目;其二,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其三,减少带宽负担。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条,改进项目。作者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内,我们总能以某种方式改进项目,减轻稀缺对每个人的影响。比如,大学生经常要应对时间的稀缺,他们会为了完成其他紧要的作业而选择翘课。在这里,简单的课程结构调整就能解决问题。
相比只开一个班,学校如果能设置多个模块的课程会更好。这些模块内容完全相同,但开始时间不一样。假设有学生错过了一节课,他可以在其他模块里补上这节,轻松赶上进度。
作者的第二条建议是:拥有余闲。拿美国密苏里州的圣约翰医疗中心为例,这家医院在手术室的安排和使用上遇到过一些问题。由于空间有限,手术室的使用率曾一度达到100%。一旦出现急诊,为了腾出一间手术室,医院可能要推迟其他手术,不管这些手术是不是三个月前就排好了。由于医院的手术需求大,一个急诊就打乱了本来就满满当当的手术安排。
一位咨询顾问在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留下一个手术室待用。刚开始,有的医生认为这简直是疯了:“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空间了,你现在还要我减少能用的手术室?!”
不过,医院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怎么样呢?这间待用的手术室创造了余闲,为紧急情况和意外事件提供了缓冲。那些早早就计划好的手术,也可以不断继续,而不用担心被迫中断。
作者的第三条建议是:管理带宽,而不是管理导致稀缺的事情,比如时间和金钱。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规定了一个早上的时间段,专门用来写作。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被其他事情干扰。
但最后,这段早上的时间还是被浪费了。因为直到每天的写作时间之前,两位作者可能还会做其他事情,比如查收邮件。这个看似很小的举动,却偷了他们的可用带宽。也就是说,他们之后的写作时间受到了影响。因此,除非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带宽,否则再完善的时间管理也没什么用。
-
-
10.最后,我们一起对《稀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个总结吧
-
稀缺是一种心态,会迫使我们只关注手头的事情,而忽略其他问题。稀缺会让人变得更笨、更加冲动。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没办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因为,稀缺事实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记住,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当事人,而在于稀缺。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的视野范围内,比如,你可以设置手机定时提醒,告诉自己要做哪些重要事情。
第二,把那些略有困难但又值得去做、重复性高、可预测的事件设置为默认选择,比如每月存钱。
第三,节约利用带宽,合理分配我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必要时去休假,让带宽恢复。
第四,在带宽充裕的时候行动,明智地进行任务规划,确保高带宽任务能在高带宽时段上完成。
最后,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比如亲人朋友,只有真正洞察周围人的带宽负担,你才可以帮助他们改善。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为什么贫穷的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的人会永远缺时间?《稀缺》一书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发现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本书指出,无论是缺时间、缺钱还是缺关系(孤独),对稀缺的感知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你经常疲于应对截止日期,无法做更重要的事;如果你经常拆东墙补西墙,依旧无法爬出债务深渊。那么,《稀缺》一书可以拯救你。只有增加“余闲”,合理规划“带宽”,你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稀缺是一种心态,会迫使我们只关注手头的事情,而忽略其他问题。
● 稀缺会减少“带宽”,也就是减少我们心智的容量,让我们变得更笨,更冲动。
● 除非我们拥有一些余闲,否则我们很难逃脱稀缺陷阱。
● 稀缺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有时候,我们会把蝇头小利看得非常重要。
●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我们也将因此做出蹩脚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