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更好地预测未来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问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明天天气会怎么样?股市是涨还是跌?来年的预算是多少?这周末的足球赛哪个球队会赢?我这大射手座的下个月运势会怎样呢?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无不需要我们做出预测。事实上,平时咱们预测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健康啊、工作啊、感情啊、娱乐八卦啊,人们对预测的痴迷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一旦事情的发展和预想中的不一样,我们就会觉得很恼火。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需要预测,一个准确的预测会让人心花怒放喜笑颜开,那么,到底咱们能准确对未来做出预测吗?
答案显然是可以滴!首先,把所有细微的新信息进行筛选重组,然后,等预测的时间点一过,就立刻分析并改善预测结果,这样我们的预测就更高级了。这么两句话您可能觉得太轻飘飘了,接下来,我就跟细细聊一本书:《超级预测术》,让你见识见识错综复杂而又魅力无穷的终极预测术。听完这本书,你至少能了解以下三个问题:
● 为什么微软的CEO能成功预测苹果的市场占有额;
● 预言家们是如何预测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的尸检报告的;
● 为什么抱团的预测家要比单打独斗的预测家预测得更准确。
-
-
2.预测虽有局限性,但却不能被全盘否定
-
不论是计划跳槽还是炒股投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预测。从根本上讲,我们的种种预测都反映了我们内心对未来的种种设想。
首先,我们得撇清一种情况——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测得到,预测都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小事导致无法预见的后果。世界这么大,有时候随便一个人指不定就能引发天崩地裂血流成河的大事件呢。您可别不信,咱们就拿“阿拉伯之春”这个政治事件来说吧,这事儿最初起源于一名突尼斯街头小贩的自焚悲剧。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失业了,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只好上街摆摊做点小生意。在他摆摊期间,遭到了当地腐败警察的粗暴对待,因为穆罕默德没有能力交保护费,警察就没收了他的货摊,其中一名女性官员甚至打他耳光、朝他吐口水。愤怒、冤屈的穆罕默德,随即向政府办公室投诉,结果处处碰壁,最后,受尽屈辱的他在政府大楼前点火自焚了。
26岁小伙子的死引发了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阿拉伯之春”这个事件咱们且说到这里,回到咱们“超级预测术”这个话题上来。一句话,预测有局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预测的,像阿拉伯之春这种事是很难预测,因为这事件的过程就像地球大气层这样,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体系,哪怕是一丁点的变化,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既就典型的“混沌理论”,也是人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啥意思呢?就好比巴西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引发了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海啸。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预测的局限性就全盘否定预测。就拿气象学来说吧,通常说来,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相对来说还是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气象预报员会把气象预测结果跟后来实际的天气做比较,分析这份预测的准确性,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了解天气系统的运作方式。
但是您发现没,除了天气预测,人们往往不怎么关心其他领域的预测是否准确。因此,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我们应该要把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作对比,也就是说,要对准确性进行检验。
-
-
3.预测应该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达,表述一定要清晰准确
-
你也许会觉得,要检验预测的准确性,无非就是收集点信息,然后再套几个公式算一下就行啦!根本不用费什么脑筋嘛。但现实可没有你想的这么简单,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检验工作很复杂。
首先,为了确定预测的准确程度,你必须先搞清楚这个预测的本义。举个例子,2007年媒体报道,说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曾经预测,苹果公司要想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那是不可能滴!公众一听,全都笑了,想想当时苹果的市场规模,鲍尔默的这种预测简直是可笑嘛!这还不打紧,有人直接拍数据说:给你瞧瞧,苹果已经占有美国智能手机42%的市场份额啦,你微软CEO的预测完全就是嫉妒、胡扯,时间很快就会检验你的预测错的离谱。
那么,鲍尔默的预测真的错了吗?事实上,人家预测还真没错。首先,咱来看看人家究竟说了什么?他的预测原话是这样的:苹果公司或许会有很高的盈利额,但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份额不会很大,估计只有2%到3%。相比之下,微软的软件会成为市场上的老大。
事后结果证明,这个预测或多或少还算准确。因为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苹果手机的销售额约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6%,这虽然比鲍尔默预测的要高,但相差也不大。而且,在全球销售的手机中,大部分都安装了微软系统。所以,你看看,鲍尔默的预测是不是跟实际情况八九不离十?
其次,我们在预测的时候,应该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达,多用具体数据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预测时候喜欢用“可能”、“或许”、“应该”这类模糊词语,但研究表明,不同的人这类词语的理解大有不同,打比方说,你说“明天可能会下暴雨”,但听到的人估计没准就听成了“明天要下暴雨”。因此,预言家们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概率,最好的办法就是精确到百分比。
给你举个反例,我们都知道,当年美国国土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声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后呢,人们才发现这个预测根本就是错的,但就是这个错误的预测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也就是说,假如当初这些情报机构能给出准确的概率,美国或许就不会出兵伊拉克。比如说,如果他们算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几率为60%,那么还有40%的可能说明萨达姆没有武器,这样看来,美国要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太勉强了。
-
-
4.要提高预测准确度,就要给预测结果打分
-
刚才我们谈到美国情报局错误预测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例子,那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犯下类似可怕的错误呢?显然,我们要让自己的预测更加准确。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些提升预测准确度的招数。
其中,最厉害的一招就是给预测结果打分。为了做到这一点,本书作者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由政府出资赞助的项目,叫“优秀判断力计划”,成千上万名志愿者报名参加。4年内,他们共回答了100多万个问题。期间,研究小组采用打分的方式来评判参加者的预测能力,希望能借此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参加者回答的问题包括“下个月突尼斯总统能轻松地逃出去吗?”,或者“明年欧元的汇率会跌到1:1.2美元以下吗?”等等。参与者们会根据相关新闻,给出这些预测的发生概率。等所预测的事件真正发生之后,再用布莱尔评分法给每一个预测打分,以此测定这个预测的精确度。
这个布莱尔评分法又是什么呢?布莱尔评分法以格伦·布莱尔命名,常用来衡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数越低,就说明预测结果越准确。也就是说,最完美的预测结果是零分,随机猜测会拿到0.5分,而完全错误的预测则会拿到最高分——2分。
不过,预测准不准也不能只看布莱尔评分,还得看预测的是什么。如果你拿到0.2分,表面上看似乎还不错,但其实你的预测结果可能很糟糕。就举个天气预报的例子吧,如果是在天气常年晴朗干燥的北京,那预报员很容易就能准确预报天气,根据布莱尔评分法就是完美的零分,这当然比0.2分要好。但如果换做是天气变化多端的广州,同样是0.2分,但这时候的准确度就相当高,可能你就被奉为气象学界的大神了。
-
-
5.像超级预言家一样思考,要把问题拆分,逐个分析
-
也许你跟我有一样的疑问,难道那些超级预言家都是天赋异禀的思想家?都能拿到什么最高机密吗?那可不一定。既然如此,那他们究竟是怎样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呢?
其实,超级预言家在解决看似天大的难题时,都会尽可能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很小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费米式思维”。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是第一枚原子弹的建造过程中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预测问题的精确性很高,而且方法独到。有一次,他在没有掌握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准确估算了美国芝加哥调琴师的人数。他是怎么算的呢?假设芝加哥居民有300万人,平均每家4个人,拥有钢琴的家庭占1/3,那么全市就有25万架钢琴。如果钢琴每5年调一次音,那么全市每年就有5万架钢琴需要调音。如果一个调音师一天能调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那么,芝加哥市就大约有50个调音师。怎么样?你跟上了大师的神级计算节奏了吗?
费米的秘诀,就在于他能从未知信息中提取出已知的信息,而这正是超级预测的第一步。再举个例子,在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莫名死亡后,很多人都推测他是中毒身亡的。2012年,研究人员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大量致命的放射性元素钋210。这一发现似乎证实了之前的猜测,于是他的遗体又被挖出来,送到法国和瑞士进行检验。
这次检验的结果也成了“优秀判断力计划”里的预测问题之一,那就是科学家们是否能在阿尔拉特的遗体测出高含量的钋210。参与活动的比尔·弗拉克就用之前提到的费米思维预测了这个问题,首先,他发现这种放射性钋元素的衰变速度非常快,所以就算阿拉法特是中毒身亡的,在已经过了8年以后,科学家们可能已经无法在遗体内检测到残留的钋元素。不过,弗拉克通过查资料,发现确实有检测钋元素的方法。后来他又考虑到,可能是巴勒斯坦的对手毒死了阿拉法特,还篡改了尸检结果,想要嫁祸以色列。最后,弗拉克预测,科学家在阿拉法特体内找到钋元素的几率为60%。
由此可见,要做一名高效的预言家,就要从基本事实出发,然后再推出各种假设情况。
-
-
6.要获得准确预测,就要先找到外部轮廓,再调整内部细节
-
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不应该急于下定论,因为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其实都是特殊情况,需要好好分析。分析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先考虑普遍情况,这会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说你可能还不太懂,下面就来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意大利家庭,他们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里,丈夫是图书管理员,妻子在托儿所做兼职,另外,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和他们的老母亲。好了,现在问题来了:这一家人养宠物的几率有多大?听到这个问题,你可能首先考虑的是这家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条件。这样做你可就成不了超级预言家了,真正的超级预言家才不会先去管这些细节,相反,他们会先查到美国家庭养宠物的比例是62%,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外部轮廓”。
接下来,你就可以关注内部细节了,用这些具体信息来对上面的比例进行微调。回到刚才那一家人的例子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家庭养宠物的概率在62%左右,然后就可以用更具体的数据来调整这个概率。比如,你可以搜索美国有多少意大利裔的家庭养了宠物。
这种从外到内的推理方法是基于一种“锚定”的概念,抛出去的这个锚就是最开始的数据,之后再进行相应调整,就能获得准确的预测。相反,如果一开始就从细节入手,那你的预测很可能跟实际差了十万八千里。
-
-
7.有了初步预测,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了解超级预言家的分析方式了,不过,就算你已经得出初步结论,也不能坐等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各种新信息改进你的预测。还记之前提到的比尔·弗拉克吗?他预测出科学家在阿拉法特遗体内检测到钋210的几率为60%,在这之后,他依然时刻关注新闻跟踪报道,并适当调整自己的预测。在弗拉克第一次预测之后,过了很久,瑞士的研究团队说他们需要进行额外测试,因此要稍微推迟公布检测结果。由于弗拉克已经对钋元素做足了功课,他认为这次推迟说明研究团队已经发现了钋元素,而进一步的测试则是为了寻找它的来源,所以他把预测结果提高到了65%。
果不其然,研究团队最后真的在阿拉法特遗体内发现了钋元素。所以,弗拉克的这次预测最后拿到了0.36的布莱尔评分。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难度,我们不得不给弗拉克点个赞!
不过,新信息既能为我们提供帮助,也能误导我们。美国秘密项目高级调查研究所,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到了2014年9月15日,北冰洋上的冰与之前相比是否会减少?超级预言家道格·洛克推测的结论是:有55%的可能是会减少的。
然而,就在作出这个预测两天后,洛克看到了一篇一个月前发布的海冰预测报告,报告里的信息让他心生动摇,就因为这一篇报告,让他把概率从55%改成了95%。
然而,到了2014年9月15日这一天,结果出来了:北冰洋上的冰比上一年还要多。也就是说,洛克第一次的预测45%是正确的,但经过修改却降低到5%了。
所以,要从大量信息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眼光的。总的来说,不要害怕因为新信息的出现而改变想法,至于新信息是否有用,一定要三思而行。
-
-
8.团队合作有助于预测,但必须要用正确的打开方式
-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团体迷思”这个词,它由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最先提出。说的是一个小团体在决策过程中,成员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的冲突,往往会尽量让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一致,这么一来,整个团队的思考角度就会变得单一,从而缺乏一种批判性思维。但是,恰恰团队真正需要的又是独立的个性迥异的头脑,而不是跟随大流。
因此,“优秀判断力计划”的研究小组决定做个比较,看看团队合作是否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些网上平台,把预言者们分配到不同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
一开始,研究小组就跟参与者们讲了保持团队动态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他们不要掉进团体迷思的怪圈。一年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团队合作的预测结果要比个人预测准确度高出23%。第二年,研究小组让超级预言家和一般预言者各自组队,然后相互PK。结果发现,超级预言者团队的预测成绩远远高于一般预言者团队。
但与此同时,团队动态也受到了影响。有一个名叫伊莱恩·里奇的超级预言家对这种团队合作的结果就不满意。她觉得每个人都过于礼貌,而且几乎没有出现两大观点争锋相对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这些团队都更希望获得建设性的批评。
要提升团队效率还有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细节提问”来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论点。当然了,这也不是什么新说法,因为从苏格拉底时代以来,很多伟大的导师就一直在实践这种方式。所谓“细节提问”,不难理解,就是针对某个论点的细节来发问,比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这种提问方式能体现出推测背后的逻辑,让讨论更加深入。
现在你知道了吧,并不是只有天才和计算机才能完成超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它包括收集证据、记录分数、改进结论和保持耐心。所以,平凡的你我可以预测未来吗?当然可以!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天气预报、星座运程到股市行情、比赛结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预测。但怎样才能让预测更准确呢?《超预测》就给你揭秘超级预言家的各种高效预测法,这些拿手好戏让他们脱颖而出,甚至超过了很多手拿可靠数据的专业情报分析家。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可行性建议,教你如何在不同领域运用这些预测技巧,让你不论是在饭桌谈判桌上,还是情场生意场上,都能成为预测达人。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预测。从根本上讲,我们的种种预测都反映了我们内心对未来的种种设想。
● 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我们应该要把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作对比,也就是说,要对准确性进行测量。
● 要做一名高效的预言家,就要从基本事实出发,然后再推出各种假设情况。
● 不要害怕因为新信息的出现而改变想法,至于新信息是否有用,一定要三思而行。
● 并不是只有天才和计算机才能完成超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它包括收集证据、记录分数、改进结论和保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