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说了些什么内容呢?别急,我先给你讲个希腊美少年雕像的故事
-
你好,我是乐聆!上期节目我们讲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可以说,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几乎在任何领域,你也可以成为专家。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写的另外一本书《眨眼之间》,书是从一个小故事开始的。
话说1983年9月的一天,一位名叫波切那的艺术品经销商,主动与位于加利福利亚,一家年轻的,名叫盖蒂的博物馆接洽。这个艺术品经销商波切那,自称有一尊公元前6世纪的大理石雕像,是一个裸身直立的少年,左腿前迈,双臂垂于身体两侧,我们姑且叫这个雕像为“古希腊少年”吧。这个雕像品相那是极好的,也非常稀有。根据玻切那提供的证明文件,该雕像一直被私人收藏。
那么,稀世珍品当然开价不少,当时报价为1千万美元。如果按中国地产价格,现在起码值1个亿美元以上了。
这么贵,盖蒂博物馆当然要验明正身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借来“古希腊少年”雕像,展开了细致缜密的调查工作。
先对比其他已知的少年雕像,嗯,特征,风格与时代和出土地点非常吻合。这还不行,盖蒂博物馆又请来了加州大学地质学家,从雕像的右膝下方取下一小块样本,使用电子显微镜,电子微探针,质谱测定法,X射线衍射仪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总之,使用了那个时代最高大上的检测手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雕像年代确实久远,绝非近期制造的赝品。
前前后后,在调查了14个月后,盖蒂博物馆工作人员心满意足,一致同意,买下这尊雕像。
对于年轻的盖蒂博物馆,这可是镇馆之宝啊。那可是各种宣传,包括《纽约时报》头版报道,各种艺术期刊都极尽溢美之词。
但是,乐聆一说“但是”,你是否觉得问题来了?真被你说对了!这个“古希腊少年”雕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总之就是看上去不太对劲!
第一个指出问题的是博物馆理事会委员,意大利美术史学家,费德里科·泽里。理事会委员平时不管事,也就打打酱油。但受邀参观的资格,那是必须有。他参观时,不知不觉,目光停留在少年的指甲上。原来是个美甲控啊。他就觉得指甲看上去别扭。
第二个发现问题的是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希腊雕塑专家,伊芙琳·哈里森,雕像的遮盖布一掀掉,她就觉得不对头,但也说不出那里不对头。
第三个就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霍文,可以说是前霸道总裁,当遮盖这个雕像的布被掀开的一刹那,他对这个雕像的感觉就是“新”,新鲜的“新”。他可是直接了当,颇有大哥风范,直接问盖蒂博物馆馆长霍顿:“你们已经付过钱了吗?”
霍顿这个小弟,当时一脸错愕,还没反应过来。
大哥又来了一句:“如果付过钱了,就想办法把钱要回来,如果还没付,就不要买。”呵呵,感觉这位大哥是在道上混过的。
这下盖蒂博物馆开始发愁了,围绕“希腊少年”雕像,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召集希腊最资深的雕塑专家,进行专家会审。这些行业大师们都是第一眼,也就是眨眼之间,通过目测,要么是感觉,雕像从来就没有在土里埋过,要么就是直觉产生厌恶感。总之就是不对头,但说不出确切的原因。
讲到这里,真相开始浮出水面了。其实这个“希腊少年”是个现代仿制品。你可能会问,之前不是有私人收藏证明吗?还有地质学家的分析吗?假的,假的,都是假的。那封信是伪装的,虽然伪造的非常巧妙。雕像材质的地质鉴定,另一位地理学家给出了结论,其实只要使用土豆真菌,人们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将材质老化上千年。说到这,乐聆特别提醒喜爱古董的朋友,“收藏有风险,购买须谨慎”。
-
-
2.为什么惊鸿一瞥胜过相濡以沫呢?还真别小看了大脑的适应性潜意识
-
好了,这个故事收尾了。由此引出了《眨眼之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有时候,“惊鸿一瞥”胜过长期的“相濡以沫”。你想想看,几个雕塑专家,在惊鸿一瞥,短短的两秒时间内,对于雕像本质的理解更真实,更深刻。而盖蒂博物馆调查人员,与雕像朝夕相处,花了14个月时间调查研究,最终还是错了。
这个听起来有点有悖常理啊,通常我们认为,尽可能地收集信息,最大限度地深思熟虑,才是屡试不爽的上上策。为什么有时候不需要三思而行?
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一下。
人脑有执行瞬间决断的部分,这部分被称为适应性潜意识,基于这种决策方式的研究,已经跻身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大家千万不要和弗洛伊德讲的潜意识相混淆,他讲的是一片昏暗浑浊之地,充满了恼人的欲望,记忆和幻象,超越了人们意识思考的范畴。
而这里讲的适应性潜意识,这个概念,则将人看成一台伟大的计算机,迅速且安静地处理着海量的数据,以便我们执行各种功能。
举个例子,当你在大街上行走时,猛然发现一辆卡车飞速逼近,你有时间把所有选择从头到尾权衡一遍吗?当然没有。赶快闪人那。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就是仰仗这种进化而来的决策工具。通过这种能力,我们才得以根据极少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断。
书里面提到一个“薄片分析法”,乐聆觉得类似于医学上的“切片诊断分析”,比如,诊断肿瘤是否良性,医生是不需要切下整个肿瘤分析,只需要切一小薄片分析,就可以判断。“薄片分析法”就是快速认知,指人们通过极少经验,即可理解事物和行为规律的潜意识能力。
-
-
3.你让我看3分钟夫妻交流视频,我给你预言哪些婚姻将面临破裂危机
-
我们看看书中,预判夫妻双方,未来婚姻走向的例子。通常我们觉得要判断两个人是否会离婚,得花费很长时间去了解,把两个人开心,厌倦,气愤,厌烦,愉悦,以及精神崩溃等状态观察个遍。因为婚姻是要经受来自金钱,性,孩子,工作和各方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才能判断是否牢固。可是,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在华盛顿大学里的“爱情实验室”就采取了“薄片分析法”,他可以瞬间破译一段婚姻。戈特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了3000多对的夫妻婚姻,拍摄了他们谈话录像,将对应夫妻沟通中出现的情绪进行编码。发展出一套代码系统,有点象摩斯密码。戈特曼通过这个系统计算,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通过分析一对夫妻长达1小时的交流,他便能以95%的准确率,预测出50年后两个人是否会离婚;而通过15分钟的录像,他的准确率也有90%。这还不算,他的同事,一个叫西比尔·卡瑞的女教授,仅靠观看3分钟的夫妻交流视频,就可以预测到哪些婚姻会面临破裂,那些会成功。
那么,他们凭什么这么快可以判断呢?很简单,他们利用“薄片分析法”,化繁为简。在观察夫妻对话过程中,重点放在四个情绪因素上。
呵呵,讲到这里,你如果想维护好的婚姻关系,或者说发现婚姻中的问题,得好好听听喔。
这四个因素是:戒备,一言不发,指责,和蔑视。而蔑视被视为重中之重。当夫妻双方或一方对另一方表现出蔑视的情绪,可视为婚姻出现危机的最重要标志。前面两个因素很好理解,后面两个,指责和蔑视是有区别的。
指责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全盘否定,诸如此类的话,比如:太太指责丈夫,“你从来不听我说话,你真是冷血自私。”够伤人的吧。
但是,蔑视更伤人,甚至能杀人。这体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侮辱,比如:丈夫回敬太太,“你是个泼妇,荡妇,败类”,或者再补上一刀:“跟你妈一个德性”。
如果婚姻中存在蔑视情绪,戈特曼声称,我们甚至连丈夫和妻子患感冒的次数都能预测出来。也就是说,一方的蔑视会对另一方产生压力,并对另一方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如果你能衡量“蔑视”这一因素,就不必煞费苦心地关注夫妻关系中的所有细枝末叶了。
所以,我们在处理夫妻关系时都要小心喔,千万不能出现蔑视的情绪,说出蔑视的话语,即伤感情又伤人啊。
-
-
4.直觉有时候能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这就是个看脸的世界,别挣扎了
-
这个“薄片分析法”很实用,在很多方面对快速判断都有帮助。比如处理医患纠纷,院方都希望提前判断,什么样的医生最容易被病人投诉呢?其实不是根据医生们的学历和资格证,或者他们过往出现的失误。而是根据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额,信不信由你,医生因失误被指控的风险,与其所犯错误的多少几乎没有关系。而是病人在医生那里受到的个人待遇。收听我们节目的医生朋友要注意了,由此可见,除了医术高明避免医疗失误,您对病人的态度极其重要。研究证明,有耐心,善于聆听,甚至爱笑,还带有幽默感的医生,通常是不会被投诉的。
还有,制片人,导演选择演员时,很多是在初次见面的刹那间,立马可以感知是不是他们需要的演员,比如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布莱恩.格雷泽就是凭这个直觉选择了汤姆.汉克斯,还有我们熟悉的名导张艺谋,估计也是凭着直觉选择了巩俐。你可能多多少少感觉,这不是看脸的世界吗?
呵呵,确实也是。这个尤其在约会恋爱中表现明显。您可能看过以前的一些综艺节目,或者比较流行的公司未婚男女之间的联谊,有点象“闪电约会”,那就是短时间,动用潜意识,判断对方是不是你想交往的对象。往往在这个短时间内,男孩个头高,女孩颜值高有优势。因为这些表象,短时间内,是决断杀手,是开启潜意识的万能钥匙。
讲到这里,你是否有点小激动,哎呀妈啊,如果我可以获得这把万能钥匙就好了。这个不好意思,乐聆没有,即便有时候有,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比如说金融大鳄索罗斯,虽然他经常正襟危坐,用理论向公众解释他决策背后的原因,但其实。他儿子就说过,有一半是信口胡诌。索罗斯为什么在投资中,有时候突然改变手段和策略,是因为他的背部开始钻心地疼痛。他的背部真的会一阵阵地抽搐,而这个预示危险的信号,才是他决策的真正原因。当然,索罗斯做决策时肯定不能和投资人这么解释:“不好意思,我的背痛又犯了”。
-
-
5.第六感真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存在,还非常有用
-
其实这个功能我们也有,比如在危险逼近,紧张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手心出汗。
我们虽然还看不透潜意识这个密室,也没有万能钥匙。但是,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两个与潜意识有关的研究成果。
一个是第六感,另外一个是微表情。说到这,你是否又开始激动呢?别急,都说女人的第六感比较强,我们先请美聆来解释一下。
美聆:所谓的第六感,即是人类除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外的第六感,与直觉相似,是除去人体感官之外的潜意识,自我预知状态,其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这种超感官知觉存在一定的预言结果,可根据事物将要发生之前,做出预先的事务安排。
有点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感觉吧。还真有神经病学家,不是神经病哦,是研究神经病学的专家发现。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受损的人非常理性,其中也不乏机智聪明,且务实能干之人,他们都在决断力上有所欠缺。更准确地讲,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潜意识助手,无法意识到危险或机会逼近,因而无法把精力集中在真正要紧的事情上。这个受损的区域,就是第六感所在区,位于人体鼻后,面积很小,但是至关重要。它在我们的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帮助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理解情感纠葛,处理从外界得到的海量信息,理出先后顺序,还能提醒我们优先处理尚待解决的事情。听起来不错,我们开始接近潜意识密室了,以后说不准可以拿到密室大门的钥匙,开发无限潜能呢。好了,乐聆,该你了。
-
-
6.你下意识做出的“微表情”,可能最先出卖你的真实内心感受
-
乐聆:谢谢美聆!我已经从你脸部的微表情知道你希望我来讲。好吧,第二个是关于微表情。如果你看过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清楚,微表情是人的潜意识作怪,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表情,而这些“微表情”转瞬即逝,更能体现他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关于这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就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回忆起1992年美国民主党初选时,第一次看到比尔.克林顿时的情景,他说:“我观察了他的面部表情,他有一个特别喜欢做的表情,就是几个脸部动作外加翻白眼,然后我对妻子说:“这可是个捣蛋鬼”。这个人是那种希望在干坏事时被抓个正着,却又让大家爱他的坏蛋”。
为此,保罗还特意找到他在克林顿竞选团队的朋友,希望帮助克林顿纠正这个表情。但是他的朋友说:“这个嘛…..我们不能冒这个险,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和撒谎方面的专家见过面”。然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事件,他的确被逮个正着。然后,他老婆希拉里今年开始竞选总统了。然后,就不知道以后克林顿的日子怎么过了。
所以,如果你是微表情方面的专家,就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读心术”,那离开启别人潜意识的密室大门也不远了。
-
-
7.直觉也有背叛我们的时候,处处跟着感觉走,小心栽跟头
-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说了眨眼之间,凭着直觉做出的决策,有时候不比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差。但是,直觉也不是万能药哦,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盲目地,处处“跟着感觉走”。
因为,直觉有时候会背叛我们,比如之前讲的盖蒂博物馆,他们的专家也不是吃素的,直觉去哪儿了呢?因为,直觉受到了干扰,受到了阻碍。一个是对于地质学家的分析深信不疑,更重要的是,盖蒂博物馆是强烈希望“希腊少年”雕像是真品的。作为一家年轻的博物馆,他们急于收集到世界级的展品,而那尊看似弥足珍贵的雕像,恰好蒙蔽了专家们的直觉。这个有点像初恋,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当你follow your heart的时候,可能有心魔驻扎在内心,也就是人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偏见。
类似的例子也非常多,常见的例子就是:直觉被外形所欺骗。比如,连续三次被列为美国最糟糕的十个总统的第一名,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哈定,是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当时简直就是个“美人胚子”,不好意思,是一个大家都认为的理想的“总统胚子”。
直觉产生于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大脑中那间大门紧锁的密室,而我们面前还没有这个大门的钥匙,难道我们在直觉面前无计可施吗?非也,非也。因为我们的直觉在我们的经历和环境中产生,意味着,通过改变构成直觉的经历和环境,我们便可以改变我们的直觉。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种族的偏见,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频繁地接触不同种族,与他们和睦相处;同时,熟悉他们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会面,雇佣,约会或交谈的过程中,避免扭捏迟疑,局促不安。世界那么大,多出去看看嘛。
真实情况是,大脑将很大一部分高端而复杂的思考工作委托给潜意识,从而达到运转的最优化模式。我们会根据不同环境,在理性意识和潜意识的思考模式中来回转换。真正成功的决策,既要靠理性,也要靠直觉。
直觉有时候会背叛我们,如果没有正确地背景信息,我们所讲的“薄片分析法”也会误导我们。比如,之前讲的快速判断出一段婚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夫妻双方打乒乓球可不行,需要观察的是,有关两人情感关系的对话。再比如,市场营销中经常采取的市场调研,采用类似“薄片分析法”的人群访谈,消费者行为研究,产品盲测,如果选择的样本,调查的方式不对,也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这个嘛,乐聆在以后的MBA课本开卷,和你一起探讨。
好了,大家还记得开篇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吧,当你积累了一万小时训练,成为某一领域专家,那么无论在理性,或者利用直觉决策过程中,就可以熟能生巧,化繁为简。
一起努力吧!我们明天见,谢谢!
建议进一步阅读: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丛书
●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眨眼之间 不假思索的决断力(新版)》
●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异类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新版)》
●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逆转 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
●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大开眼界 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不管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不管是快速约会的一见钟情,还是头脑发热的浪漫,都不是年轻气盛。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绝?在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几年前,艾奥瓦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尝试了这个实验,他们发现,在翻开约50张牌后,大多数人都会对游戏的规律产生一种直觉。
● 在与此实验类似的场景中,我们的大脑为了理解局势,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
● 仅仅通过一瞥,这些专家们大脑的某些部分便立即完成了一系列演算,于是,在任何意识层面的想法浮出水面之前,这些人已经感觉到了什么,就如赌博者手掌出汗时突如其来的刺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