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告诉你 ,进化和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
-
你有没有想过,生命起源之初,地球是怎样的呢?在生物学领域有个通常的说法,四十亿年前,地球就像是一锅咕咕咕的“原始汤”,碳原子在里面四处游动。您放心,那时候咱人还不在汤里,细胞都还没有出现呢。一开始,这些碳原子并没有自发地组成复杂的生命体,慢慢地慢慢地,一个又一个的十万年过去了,这些碳原子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子到分子,一步步机缘巧合结成了细胞。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步都增加了不同组合的可能性,这些可能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某个碳原子最终成为了生命体的一部分,最后才诞生了地球上的生物,比如向日葵、松鼠什么的。
生物进化是如此,科学的发展其实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来都不是一步登天,不信我给您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就不可能出现易趣网。为啥哩?难道那时候的人不如现在聪明,那时候社会不如现在富有?显然都不是。易趣网的出现,首先得有人发明出电脑,有人能想办法把电脑互相连接起来,然后还要有一个可供人们浏览信息的国际互联网,最后还得有一个支持线上支付的平台,万事具备了,再来一股东风,像易趣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就遍地开花啦。
说易趣网是啥意思呢,一句话:那些伟大的进化和创新往往不是天才的脑袋异想天开出现的,相反,不现实的重大飞跃其实少之又少,如果条件还不够成熟,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就注定会在短期内失败。比如说,今天遍布全球的YouTube,如果它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结局一定死的很惨,您想啊,那时候既没有非一般的网速,也没有支持视频播放的软件。
此外,很多时候,同一个创新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这两位化学家分别在1772年和1774年分离出氧气,但是因为那年代信息不畅,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做成了这件事。但是,他们的起点却是一样的,他们的发现都是从已有学科知识出发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们对对空气性质的认识这一前提,他们就发现不了氧气。因此,不同科学家在同一时期内取得相似的发现,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
-
-
2.伟大的想法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考验,绝不是灵光乍现
-
回顾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现,我们也许会觉得它们都是灵光一闪的产物,但事实上,它们的出现需要长时间的酝酿,随着时间推移,最后慢慢成型。
达尔文说,当他思考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时,自然选择学说就在他脑海冒泡泡了。不过,从达尔文的笔记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在很早之前,而不是等到他研究《人口论》那会儿,就已经想出了一个近乎完整的自然选择学说,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酝酿,才能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
如果我们回头想一想,这些道理似乎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伟大的创意一定是突发奇想。在第一次听到自然选择理论时,达尔文的一位粉丝就惊呼:“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再比如,曾经引发一场信息革命,改变了人类分享信息方式的互联网,现在咱们每天每个人都要使用它,您仔细想想,它最初出现时候,您是不是也觉得,哇,这真是个伟大的了不起的创意啊。但,其实,它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慢热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您一定想象不到,他的互联网的想法,其实起源很早,还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读过一本维多利亚时期的入门书,深深地被里面提到的信息门户的概念所吸引。十多年之后,他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做顾问,也许是受到那本入门书的启发,他开展了一个小项目,开发了一种可以储存和连接信息的网络。接着又过了十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式批准蒂姆研究这一项目,就这样,一个网络终于成形,不同电脑上的文件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互相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经过几十年的酝酿,互联网才终于诞生。
-
-
3.创新要有合适的平台
-
如果一种生物对生态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就会被生态学家称为“关键物种”。例如,在一个小岛上,狼是唯一的捕食者,它们能控制羊的数量,因而也就可以防止岛上的植物被羊群吃光,避免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所以在这里,狼就是 “关键物种”。
大约二十年前,生态学家发现了一类非常称职的关键物种,它们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会为其它生物创建栖息地。譬如说海狸,它们在河中筑坝,让森林变成湿地;又譬如说珊瑚,它们的骨架堆积成礁石,许多生物都在那上面繁衍生息。
在创新的领域也有这样的平台,它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初开发GPS原本是出于军事目的,但是现在,它不仅用于定位,还促进了定点服务和广告宣传的兴起。
一个平台的出现,通常又会为更多的平台提供基础,由此再次激发新创意的产生。先给您举一个动物世界的例子,海狸会弄倒腐烂的树木,以此吸引啄木鸟来钻洞。而啄木鸟一走,黄莺又会住进这些树洞。这样看来,啄木鸟就为黄莺创建了一个平台。
Twitter的出现也是一样的道理:互联网是在已有的计算机信息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推特网又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的,而现在又有许许多多的应用是在推特网这一平台上开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步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
-
4.创新和进化在巨大的网络中茁壮成长
-
前面我们提到,碳是构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元素。为什么呢?因为碳原子比较容易和其他原子结合,从而构造出更复杂的分子,例如蛋白质。假如没有碳元素,地球很可能还是一锅死气沉沉的“原始汤”。
也就是说,创意的出现同样需要依靠网络。自从人类开始聚居,形成城镇,我们每个人就成了这个巨大网络中的一员,在这个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想法和新发现。但是您瞧,在这种社会网络形成之前,只要有个人死了,就算他脑袋里有再多的奇思妙想,也都随着他的死亡从地球消失了。
不知道您有没有想过,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有一组心理学家跟您一样好奇,他们做了个试验:找到四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录制下里面发生的一切。其实就是实录人家实验室里每天都干些啥。您可能会想,像分子生物学这样的领域,伟大的发现肯定来源于显微镜下的观察,但让人惊讶的是,大多数重要的想法,都是实验室例会上产生的,也即是说,那些了不起的想法,都是科学家们坐在一起叽叽喳喳聊天碰出来的思想火花。
除此之外,您注意到没?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有着广泛的社交网络,也就是咱们说的,人脉资源广,他们认识各行各业的人,所以,也就可以从各个不同渠道领域获取新点子。
和乡村比起来,城市更能为庞大的人际网络提供土壤,各种想法也得以通过新奇的方式交流和融合,这也是为什么城市要比小城镇更富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不过,在今天,城市已经算不上最大、最富有创造性的网络了,那老大是谁呢?当然是互联网啦。互联网对新思想的推进作用,让它成为当今最大网络。
-
-
5.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同样重要
-
许多人都说,能赚钱,才是发明家和企业家去搞创新的根本动力。潜在的商机的确能激发创新,但同时,专利和其他限制也会随之产生,反而妨碍了各种想法的交流和发展。结果,本来应改高效鼓励创新的市场,却被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回顾过去的六百年,我们会发现,那些伟大的发明发现,人们早已公认,那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合作的结果。即便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和繁荣时期,许多人也并没有因为伟大的发现而致富,比如互联网、相对论、计算机、X光、起搏器还有青霉素等等。
发明家们的确应当得到物质奖励,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创新呢?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这本书中,既强调了物种之间争夺资源所带来的自然选择作用,也同样强调了物种之间复杂合作的重要作用。同样道理,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一样,开放合作型的环境也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创新。
-
-
6.创新来源于凑巧的联系
-
说到这里您应该可以看出,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结合的特性,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推动力,它虽然无固定形态却必不可少,那就是——水。水在“原始汤”中不断地翻腾、流动,各种原子因此得以形成新的组合。另外,水分子所形成的强大氢键,能把这些新组合牢牢稳住。
这种既波动又稳定的组合,让液态网络成了生命进化和创造的最佳环境。同样的,创新的网络也要像水一样,才能在有序和无序的交集中迸发新的想法。
不知道您是不是会经常做梦,其实,梦就是创新的“原始汤”,各种想法似乎都能在梦中随机融合起来。事实上,神经科学家已经证实,“带着问题入睡”对解决问题确实十分有帮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曾经绞尽脑汁思考苯分子的结构,直到他梦见一条咬着自己尾巴大蛇,这让他终于明白了碳原子是如何构成环状的苯分子的。
即使是从神经学的层面来看,混乱和创新之间似乎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一个个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而想法的产生,正是依靠这些神经元的放电过程,并且只有在新连接形成时,新的想法才有可能出现。这些神经元会在混乱和有序之间交换状态,一会儿毫无规律地各自放电,一会儿又步调一致同时放电。
在每个人的大脑里,这两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您可能会认为,神经元的同步率越高,人的思考能力会越强,而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它表明,一个人大脑混乱的时间越长,他通常也越聪明。
-
-
7.偶然的发现来自共享的空间
-
如果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就拿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化创新来说吧,当时艺术家、诗人和作家经常在巴黎的咖啡厅会面,互相交流想法,文化创新也就这样产生了。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偶然的发现,则要通过吸取不同学科的想法,并把它们融合起来。像富兰克林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都喜欢一心多用,同时研究几个问题,这样,各个研究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新的发现也就可能由此产生。
聊完了个人,我们再来谈谈集体。从组织层面讲,促进创新和形成灵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能让思想缓慢成熟和自由交融的网络。在这类网络中,最厉害的当然就是互联网了,它不仅聚集了大量想法,并且能让各个领域的思想快速联系起来。
-
-
8.伟大的创新生长于被错误污染的土壤
-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是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还是在伟大创意诞生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发生点小错误,不过,这也不见得总是坏事儿。
我先给您讲讲自然繁殖的过程:父母把基因传给后代,后代就按照基因的指导生长,但您想想,假如这个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偶然错误,那么,生命早就停止进化了。如果基因只是一代又一代地简单复制,那大象的象牙和孔雀的羽毛就不会长成现在这样,生物新特性的出现就来自这些遗传过程中的突变。尽管大多数突变都会被淘汰,但却也出现了一些“赢家”,正是它们推动了进化。
再给您举个例子,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也是因为一个无心之过:他不小心在一个细菌样品混入了霉菌,导致细菌死亡,他就想,是什么杀死了这些细菌呢?最终,他发现了这种杀菌物质,并把它命名为青霉素。其实,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来源于一些让人头痛的小错误,这些难以解释的错误,会促使我们不得不抛弃以前的猜测,而采用新的办法。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人看不同颜色的幻灯片,让他们自由联想词语。在第二组里,心理学家特意安排了几个托儿,他们会说出一些跟实际展示所不一样的颜色,比如,幻灯片显示的是蓝色,但是他们却说是绿色。
结果,第一组人想到的词语都在意料之中,例如,看到蓝色的幻灯片,他们会说“天空”,但是第二组人给出的答案却有创意得多,这是因为那些“错误”的描述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而不仅限于那些最明显的答案。
-
-
9.创新源于对已有事物的改造与再利用
-
在进化生物学中,有一种叫做“扩展适应”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特性,最终却满足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就拿鸟的羽毛来说,一开始,羽毛的出现是为了调节体温,但因为羽毛呈机翼形,后来成为了鸟类飞翔的必要条件。
同样道理,一个想法的用途也会不断调整。互联网创建的目的本来是为学者提供信息分享的工具,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互联网越来越多得被人们用来购物和社交等等。
您可能会觉得,要想出一个全新的点子真的好难,别着急,其实已有事物也可以激发创新。比如,古登堡就利用当时已经问世超过一千年的红酒榨汁机,结合自己对冶金术的了解,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活字印刷机。旧物利用的创新例子就更多了,内罗比的鞋匠用汽车轮胎做出了橡胶凉鞋,福楼拜改造了以前的教育小说,写出了代表作《情感教育》。
另外,废弃空间也一样可以通过改造焕发新生。在自然界,珊瑚虫死后留下的骨架,会成为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家园,同样,城市里废弃的建筑也常常会成为都市亚文化的产生之地。一开始,这些文化无法融入都市的中心和主流地带,而废旧建筑给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最终才汇入主流文化。
好了,《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今天我就跟您分享到这里,别忘了,这本书告诉咱们的道理:无论是生物进化还是科技创新,都来自充满偶然联系和无尽可能的网络当中。伟大的发现一般需要时间的考验,并和其他想法相互碰撞,才会逐渐成熟。
路上读书,每天上下班路上听完两本好书。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碳原子,到孕育了伟大创新发明的城市和互联网,本书指出了生命进化史与科学发展史的许多相似之处。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历史上的创新又源自何处?除了用大量奇闻趣事和科学依据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外,本书还讨论了如何培养个人与集体创造力的问题。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美国科普作家、撰稿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及《金融时报》评论员,并著有畅销书《每一件坏事都对你有好处》和《幽灵地图》。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生物进化是如此,科学的发展其实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来都不是一步登天。
● 一个平台的出现,通常又会为更多的平台提供基础,由此再次激发新创意的产生。
● 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有着广泛的社交网络,也就是咱们说的,人脉资源广,他们认识各行各业的人,所以,也就可以从各个不同渠道领域获取新点子。
● 不论是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还是在伟大创意诞生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发生点小错误,不过,这也不见得总是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