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厉害、伤亡最惨重、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而发起这场战争的人,则是一个全球闻名、恶名昭著的人,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崛起并不是偶然,从他的个人,到他建立的纳粹德国,都是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社会矛盾、经济困局的综合体。希特勒疯狂地利用德国人的自尊心和民族主义情绪,发动了征服世界的战争,妄想建立一个延续千秋万代的“第三帝国”,但这个帝国只存在了12年零4个月就宣告覆灭,而希特勒也自杀身亡。
本书作者威廉·夏伊勒,美国著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本书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辅之以缴获的大量纳粹一手资料,以十年心血铸成本书,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最杰出的作品。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
● 那个年方43、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的胡子的人,那个年轻时候在维也纳做过一事无成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无名小卒的人,那个在战后最初那些黯淡的日子里在慕尼黑无人闻问的倒霉蛋,那个啤酒馆政变中有点滑稽的领袖,那个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的煽动家,已经宣誓就任德国总理了。
● 希特勒在学习上的失败,使他后来耿耿于怀,常常嘲笑读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凭、学究气。甚至在他临死前三四年在最高统帅部里忙于军事战略、战术和指挥上的安排的时候,他也常常抽一个晚上,同他党内的老伙伴回忆他年轻时候碰到的教员怎样愚蠢。
● 但是,饥饿却从来没有逼得他设法寻找一个固定的职业。他在《我的奋斗》中说得很清楚,他有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入骨的恐惧,深怕又掉到无产者的队伍中去,体力劳动者的队伍中去。
● 希特勒关于犹太人的一些狂言乱语中,有很大病态的性心理成分。这也是当时维也纳反犹主义报纸的特点, 后来也成了纽伦堡黄色的《冲锋队员》周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