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请与孩子文明地对话
-
你好,我是雪坤,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本著名的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嗯,相信打开咱们这个节目的妈妈们,一听书名就很开心了。
很多朋友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某一天,咱们约了朋友在一家高雅的餐厅聚餐,刚要开始享受这美味大餐,邻桌的一个孩子突然开始大喊大叫,孩子的爸妈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法让他安静下来,小家伙不停地尖叫啊闹腾。最后,怒火攻心又百般焦虑的父母不得不提高音量,训斥这孩子不要吵闹!
此情此景,您当时一定万分庆幸:哎呀,幸亏那不是我的小孩。
可是,问题是,您怎么就能保证自己永远都不会遭遇这种尴尬局面?且自己面对这种局面时候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呢?为了不让上述情况发生,你需要学会与小淘气和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嗯,今天我要跟您讲的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去做。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咱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们乱发脾气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误解。
总之,从这本书中,你将了解到:
● 为什么不应该惩罚孩子;
● 为什么不应该无中生有地夸奖;
● 为什么不应该为孩子绑鞋带。
-
-
2.认可孩子的感受,是理解他们、改变他们行为的唯一途径
-
想像一下:你正和5岁的孩子逛街,他突然开始喊“我饿了!我现在就要吃!”你会怎么办?很多家长的做法都是直接嚷嚷回去:“闭嘴”。但他会听吗?显然不会,他只会继续跟你哭闹个没完!那么,指责不管用,你还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违抗父母的意愿,是因为父母没能理解他们的感受。要知道,小孩子的行为总是从他们的感受出发,但我们大人与之沟通时,却往往没能找准这个问题所在。
比如,在超市里,一味地要求孩子保持安静,却忽视了他的感受。您的小孩可能是因为饿了,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感情上被忽视而表现出不安分。他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他不舒服的时候,你却要他乖乖地听话。那么,理解他的唯一办法,就是了解并从他的感受出发。首先,你要向他示意,你懂得了他的感受,表明你在倾听。这很简单,就好像你常常说“哦,宝宝,好久没吃东西了,饿了对不对?”或者可以开玩笑地和他变个魔术:“你看,我点一点手指,就能变出一个汉堡包!“
但是,切记,一定不能欺骗。当你不明白他的感受时,就不要说你了解,不然他会认为你压根没有在听。这只能火上浇油。
但假如你已尝试了上面的方法,可小家伙还是生气,这又该怎么办呢?
-
-
3.控制愤怒的情绪,学习一些关键的沟通技巧来说服孩子
-
当孩子不听话让你气得发抖的时候,就只能让愤怒的情绪左右你吗?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愤怒反应对阻止孩子乱发脾气并没有什么作用。无论是大吼、挖苦、威胁还是命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听、不听,就是不听”,甚至还会更生气。
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比如试着列出一些重要的沟通技巧,让孩子能够配合你。每一个技巧都会帮助你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与理解的氛围,如果你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尊重与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在展现这些技能之前,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正在发脾气的火头上,这时候已经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他却不想去睡觉。怎么办?第一步,请把当下的情况讲给他听。不要指责,只是向他说明这个问题,有助于她更好地理解。比如,你可以说,“你要是熬夜,明天上午就打不起精神。”然后跟他解释,他的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你可以说“没精神的话,上课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在说什么了。”
解释这些,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让他们自己选择有利的解决方式。通过这样的沟通,通常孩子会做好倾听的准备,任何一方都不要动怒。
但要是你觉得,惩罚是让孩子注意听你说话的唯一办法,怎么办呢?
-
-
4.不要惩罚孩子,试着让双方达成妥协
-
有时,想让孩子顺着你的心意去做事,简直难于登天。有时候他就是不愿听,有时候又似乎是有意要和你对着干。想想也确实让人生气,好像除了惩罚,真的没有别的办法。然而,惩罚只能导致愤怒,还无益于未来亲子关系的提升。当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痛苦,未来更是不太可能听话。而且,他也无法从惩罚中了解到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设想一下,你有一个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他一连三天都很晚才回家。为了惩罚他,你不让他出门。但这招在让他生气的同时,还会对你产生误解。反正他依然不知道晚归有什么不好,他只知道你反对晚归。
那让我们来试试另一种方法。
首先,和孩子谈谈他的感受和需求,问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家,为什么不愿意待在家里。然后,告诉他你的感受,让他知道为什么他的晚归会让你担心,比如说,担心他遇到危险。
然后集思广益,寻找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记下来,不做任何的评价。或许其中一条是说,以后允许他晚归,或者他只要发个短信提前告诉你要晚归及其原因就可以。最后,选出你们都满意的并付诸实践。千万不要强迫他接受你的想法;我们要的是达成双方都认可的结果。
拒绝惩罚说明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
5.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独立起来
-
作为父母,我们打心眼里清楚,孩子最终必须成长起来,成为自给自足的、有责任感的成年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当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要感到难过呢?何必担心他们不知道几点应该回家,担心他们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行差踏错呢。
当然,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即便如此,看着他们为独立而奋斗也让人心疼。想想看他们第一次给自己系鞋带时的囧样,还不如你亲自上手容易得多。
问题在于,当孩子一直依赖你,随着依赖性增加的是无奈、甚至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极端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他对人产生敌意,变得固执,觉得自己没有被当做成人对待,他会受挫会沮丧,使得他看起来不像一个富有感情的独立个体。
也就是说,你需要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至于怎么做,这本书给出了以下一些意见:
首先,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如果是功课和玩耍之间的取舍,就让他制定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各自的时间。功课是必须完成的,但你可以让他决定怎样完成以及完成的时间。
其次,您还可以鼓励孩子向外人寻求建议,比如他的朋友或老师。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在独立的过程中,孩子会有所挣扎,作为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有为寻求和探索自己答案的机会。即使你感到压力,发现孩子并没做他应该做的,请一定要按耐住你这时想要插上一脚的心。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发现。会有利于他变得越来越独立。
-
-
6.如果希望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请给予他赞美,不要给他贴上标签
-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以及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赞美和评价孩子的行为。
可能您觉得,赞美多容易啊,孩子表现不错,表扬一下!赞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但实际上也需要一点小技巧。处心积虑的赞美有时会引起意外的反应,比如焦虑或是拒绝,甚至可能被视为有操纵的企图。因此,你应该采用最有用的方式。
有用的赞美是两方面的:一是要说明白孩子做了什么,然后让他觉得自己确实不错,值得表扬。比如,可以这么说:“你的诗感动了我,特别是第二句”,而不要说:“哎呀,你写的这首诗真美”。你还可以总结一下他的表现,比如可以说“这就是有创意!”
不过要小心,赞美的同时不要提到过去的弱点或是失败。你要是说:“你之前的那首诗写得不像样,但这首好多了!”这样压根就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获被赞美的快乐。还有,赞美不能滥用,选择性地给予称赞,让赞美物有所值。
除了赞美孩子那些良好表现外,父母切记不要为他们不好的行为贴标签。家长通常说孩子顽固或是霸道,一旦说出口,这样的标签就很难被摘掉。更不好的是,许多孩子会逐渐适应,那些被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并依照标签来做事,真的毁变得越来越顽固,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诸如此类。所以,除非你想让孩子如你所言,成为“懒”或“霸道”的角色,否则不要给他们贴标签。
这个要求,对你自己也是一样哦。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比如“坏”或“独裁”的父母,和孩子们一起拒绝标签吧,对标签说“NO!”。
-
-
7.最后总结,记住本书一些关键信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
总之,与其责备孩子,不如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改善您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效果。倾听彼此、分享感受以及互相尊重,可以让您的家长角色扮演得游刃有余,改善孩子的行为举止,帮助他们独立成长。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向孩子说明你的感受。
下一次孩子回家太晚惹你生气,记住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比起禁足或其他的惩罚,请直接告诉他你对此事的感受,或许结果就会让你惊喜。
第二,珍视孩子的意见。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要求孩子怎么做怎么做……例如要求他下雨就必须穿雨衣,吃饭就不要说话,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他怎么说,找一个两全其美让你们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好了,今天这本书咱们就分享到这里啦,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听完就照着刚才的话去做呢?祝每一个妈妈和孩子都能开开心心沟通。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对于万千父母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清晰的指导手册,它能帮助您改善与孩子的交流。本书列举了很多平时生活中让父母抓狂的场景,并给出了确切的应对方案,甚至能够扭转时局,创造出亲自互动的和谐场面。在与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是,父母应“尊重感受、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应对愤怒”,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心应手,学会沟通,把和孩子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理解孩子的唯一办法,就是了解并从他的感受出发。
● 小孩子的行为总是从他们的感受出发,但我们大人与之沟通时,却往往没能找准这个问题所在。
● 愤怒反应对阻止孩子乱发脾气并没有什么作用。无论是大吼、挖苦、威胁还是命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听、不听,就是不听”,甚至还会更生气。
● 拒绝惩罚说明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比如“坏”或“独裁”的父母,和孩子们一起拒绝标签吧,对标签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