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解有关死亡的历史
-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你是谁、来自哪里、有没有钱,咱们都有两个共同点,哪两点呢?生与死。这两件事就像是我们人生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谁也逃不掉。不过,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出生是喜庆的事儿,值得大肆庆祝,死亡意味着生命的逝去,只会给人带来悲伤。
一说起死亡,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知和恐惧,因为没有人能预料自己生命的终点。如果亲朋好友不幸离世,恐怕谁也不能不悲伤和不舍。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人们对待死亡一直都是这样吗?它就只是一件会让人伤感的事吗?
纵观历史,人类对死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就算是在今天,不同的文化对死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在马达加斯加,死亡被看成是向更美好的世界超升,人们在葬礼上绝对不能哭,而是要用唱歌跳舞祝愿死者升天。再比如说,在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传统鬼神文化里,死,并不是结束,而是去往与阳间相对的阴间,是另一种开始。至今,在我国的民间,出生、结婚生子之类的叫红喜事,葬礼叫白喜事。
那么,关于死亡,历史上还有哪些文化的不同态度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一本2016年1月上市的国外新书Death’s Summer Coat,咱们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人们对于死亡和死者有什么不同认识,我们现代人又能从其中反思出什么道理。
相信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
1.对不同时代的人们来说,“善终”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现代医学的发展会导致偷尸体现象的出现呢?
3.瓦里部落的哀悼仪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
-
2.人天生喜欢将事物分类,无法被分类的死亡让人不安
-
为什么死亡会让人心生不安呢?为什么人们会忌讳“死”呢?原因你可能猜不到,嗯,我也没猜到。本书作者认为,那是因为人类有乐于把事物分类的本能。
你看现在的社会,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等不公平的待遇带来了各种矛盾。你可能心想,假如我们不去按种族、年龄、性别之类的标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生活岂不是会更加美好?
很遗憾,分类是人的本能,打出生开始,我们人就懂得把东西分门别类。当我们看到一样东西,比如说一只狗或者一个锤子,大脑中负责建立类别的区域就会跟眼睛之间产生不同的神经联系,从而把事物归到不同的类别。这样一来,我们自然就会认为狗是一种友好的动物,而锤子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神奇的是,分类并不一定需要视觉。2009年,一组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天生失明的人跟正常人一样,大脑中也有建立类别的神经通路。换句话说,人就算眼睛从来看不见东西,也照样会分类,是的,人脑天生就有建立类别的能力。
那么所有东西都能被归类吗?当然不是,死亡就是其中之一。死亡应该被归到哪一类呢?它是一个结束动作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呢?很难回答吧,这也是为什么死亡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安。就算我们不去想,也无法回避这个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在一步一步地接近死亡,也可以说,我们都在慢慢死去。
提醒我们这个事实的东西无处不在。比如说,铺满桌面的灰尘,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死皮,仅仅在一个星期以前,它们都还是我们身上活生生的皮肤。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死亡虽然是终点,它同样也是生存的一部分。这听上去是不是既矛盾又很难理解呢?所以人在活得好好儿的时候,一般不愿意去思考死亡。
-
-
3.“善终”的说法自古就有,但需要时间和准备才能做到
-
死亡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要不是迫不得已,谁没事也不会去谈论死亡。小孩要是说错了话,张嘴死啊活的,还会被大人一顿训斥,这都是因为人们忌讳死这个话题。如果不得不面对死亡,人们往往会想有一个“善终”,说白了就是“好死”:家人好友都陪在自己的身边,然后在睡梦中毫无痛苦的死去。不过,这样的场景跟传统意义的“善终”并不是一回事。
在公元前8世纪,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过渡到了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了集体生活,这时候,他们就开始追求所谓的“善终”。那时候,突然死亡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他们就有时间获得成功,或者在族群中建立地位。这样一来,人们就有理由和时间在死前料理好一切事物,这就是“善终”。
后来,善终意味着处理好道德上的责任,比如自己死了以后,谁应该接手家族生意。在中世纪的欧洲,善终还代表着要为死亡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不论是因为生病还是衰老,不久于世的人们都会用最后几年的时间反省和祈祷。
到了现代,善终同样代表着料理好身后事。比如,2014年,美国CBS新闻频道报道了心理治疗师约翰•霍金斯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写了一本自传,并让摄影师用相机记下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最终,霍金斯在挚友的陪伴下在家中安然离世。
这样的死亡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善终了,很不幸,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样平静而又充满反思的晚年。调查发现,70%的美国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善终,但只有25%人有足够的钱安享晚年。
-
-
4.19世纪的尸体买卖让死亡不再神圣
-
在很多地方,人们会采取土葬的方式,让逝者长眠地下,让灵魂得以安息。死者会被放在棺材里,又被埋进好几米深的地下。然而,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墓地并不是死者最后的安身之所。这是怎么回事呢?
19世纪,西方的现代医学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医学,教解剖学的老师们突然发现,用来解剖的尸体不够用了。可是上哪儿才能找到更多的尸体呢?墓地成了首选。
对于一些人来说,把已经安葬好的尸体挖出来供人解剖,简直是大逆不道、丧心病狂。不过事实证明,科学最终战胜了宗教道德。1832年,英国颁布了《解剖法案》,允许解剖学校把那些无人认领的穷人遗体用来解剖和教学。
然而,尸体还是不够用。渐渐地,去墓地里偷尸体成了医学生的家常便饭,那些想赚点外快的人也纷纷动手挖坟。在美国,黑人尸体被偷走的几率比白人高得多,这么一来,偷尸体又跟种族歧视挂上了钩。而在英国,被偷尸的大都是贫穷的白人。不过有一次,人们的确挖出了一具有钱人家的尸体,但马上就招来了公众的愤怒和抗议。
不过这种现象并没有停止,反而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期。反倒发展成了一门赚大钱的黑生意,专业的偷尸人还赢得了一个绰号——复活者。这些人通常三人一组,挖出棺材,打开棺盖,然后把绳子套在尸体脖子上拉出来。接着,他们会把尸体的衣服都脱光,尽可能地掩饰尸体的身份,然后放进车里运走。最后,偷尸人会把墓地收拾得干干净净,掩盖他们的罪恶勾当。
-
-
5.现代医学技术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带来了伦理困境
-
有个问题不知你想过没有,什么才算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还是大脑停止运作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的定义也在不断被刷新。现代医学技术如此先进,通过仪器人工维持生命的做法已经非常常见。
1947年,心脏病专家克劳德•贝克发明了心肺复苏术,也就是我们说的CPR。病人如果出现心跳骤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恢复心跳,挽救生命。在那之前,只要心脏不跳就意味着人已经死了,但心肺复苏的出现改变了死亡的定义。
后来又有了呼吸机,可以帮助昏迷中的病人呼吸,维持他们的生命长达几年时间。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可能最终抗不过感染,死亡还是在所难免。
既然心跳不再是区分生与死的标准,神经学家罗伯特•施瓦布提出,只有在检测不到脑部活动的情况下,人才算死亡,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死亡”。然而有些时候,病人甚至能从大脑衰竭中恢复过来,这让“脑死亡”也受到了质疑。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深度昏迷的病人,他们的医生和亲人们该如何决定呢:是选择让他死去,还是选择继续用机器维持生命,即便恢复的机会很渺茫?
这些关于死亡的新定义引发了伦理的两难困境,也带来了不少矛盾。举个例子,2013年,美国加州的13岁女孩贾西•麦克马什,在接受扁桃体切除手术以后,出现并发症导致大脑衰竭,医生随后宣布贾西死亡。然而贾西的父母很难接受,因为她们的女儿还在呼吸、还有心跳,就连皮肤都还有温度的,这怎么能说是死了呢?于是他们坚决让医院继续治疗,而医院却不同意继续抢救一个“死人”。僵持之下,父母把医院告上法庭。直到今天,双方还在争执什么才算死亡,而贾西也一直被机器维持着生命。
再举一个例子,利亚•李一家是住在加州的老挝难民,利亚已经昏迷了22年,父母一直都在家里照顾她,还会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她吃。最终,利亚感染了肺炎导致心跳停止,父母这才认为女儿已经死去。
可见,究竟什么才算死亡,我们到今天也没有定论。那么在对待死者的问题上,人们又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呢?
-
-
6.在一些文化中,人们通过吃掉死者来表达哀伤
-
在很多葬礼上,死者会被穿好衣服化好妆,静静地躺在棺材里,前来吊唁的亲友会从棺材旁边走过,默默哀悼,或者给死者献上鲜花,作最后的告别。不过就算是这样的葬礼上,活着的人也会和死者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然而在远古社会,葬礼很多时候是要送别的人动手。
动手干嘛呢?吃。呃,接下来讲的知识,可能有点让人听着不舒服,但我们需要正视人类的文化历史,对不对?在一些古老文化中,人们有食尸的习俗,就是把死者吃掉。听起来真的很可怕,但对于居住在巴西热带雨林里的瓦里部落来说,食尸是葬礼的一个重要部分。吃掉死者意味着人们对死者的爱和尊重,同时也是活着的人应对悲伤的一种方式。
在瓦里人的葬礼上,人们会围在尸体周围嚎啕恸哭,用这种办法驱走恶魔。接着,男人们会把尸体肢解,生起火来,把所有能吃的部位都煮熟。然后,亲人们会开始分吃,不过,这些人一定不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而是远房亲戚或者家族成员。
为了不冒犯死者的灵魂,部落成员会保证把每一块肉都吃得干干净净。至于不能吃的部位,像骨头和头发,就会被扔进火里烧掉。等到葬礼结束,死者就只剩下灰了。
那么瓦里人为什么要用在我们看来如此重口味的方式举行葬礼呢?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吃掉死者就相当于把亲人留在了自己身边,就连最后烧剩的骨灰,也会直接撒在家人住的屋子下面。在瓦里部落,这种葬礼上吃尸体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如果你觉得这种习俗丑陋不堪,那只是因为你在用你认为正确的文明观打量其他人类文明,千万不要那么想。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跟死者的联系似乎没那么紧密了。虽然并不是要提倡大家要像瓦里人一样,但我们应该找得到其他的办法,跟逝者之间建立更深层的关系,比如之前很流行的骨灰钻石,把亲人的骨灰做成钻石戴在身上作纪念。
-
-
7.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死后摆拍
-
拉丁语中有一句话叫做“记住你终有一死”,我们也有句古话: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总之,类似的话不断提醒着人们,谁也不能长生不老。不过在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死亡却带来了一个新兴产业——死后摆拍。
怎么回事呢?当时,刚刚去世的人会被摆成活人的姿势跟亲人一起合照。这种照片在当时非常流行,就算价格不菲,为了悼念家人,人们也舍得花这个钱。对有些家庭来说,这甚至是家里的唯一的照片。
那时候照相机可不如现在轻便,加上拍照所用的铜板、水银蒸汽和化学晶体,都非常昂贵。除此之外,拍照和洗照片的过程也很花时间。几乎没有人能有足够的钱拍好几张这样的照片,但是社会又流行死后拍照,这么一来,大多数人都会生前努力攒钱,只为拍一张有意义的死后照。
从这种潮流中可以看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似乎想要模糊生与死的界限。在这些老照片中,死者的姿势看上去跟活人没什么两样,他们要么安详地闭着眼睛像是在睡觉,要么坐在扶手椅上,要么背后撑着一根木棍站着。总之,人们会想尽办法让死者看上去像活人。
比如,在一张照片里,一个小孩在床上静静地睡着。但是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原来照片是隔着玻璃拍的,再一看,玻璃上有个淡淡的标记,写着“天花隔离”。其实,孩子已经因为天花去世了。
所以说,死后摆拍的流行体现出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拒绝,他们不想接受亲人已经不在世上的事实,想让他们继续“活”下去。
-
-
8.今天纪念逝者的方式花样百出,包括参加自己的葬礼和网上悼念
-
说了这么多过去人对待死者的做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纪念逝者又有什么新方式呢?如果你参加过葬礼,可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要是死者能看到这么多亲朋好友来纪念自己,应该会很开心吧!有这样想法的不止你一个,现在的一些葬礼上,死者真的成了聚会上的核心人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十分新奇的葬礼,比如亲自“出席”自己的葬礼。2014年,美国新奥尔良的一家人就因此上了头条,在给去世的老母亲米里亚姆•伯班克举行葬礼的时候,他们给米里亚姆打扮了一番,戴上墨镜,她“坐”在聚会上就像活人一样。家人们还准备了她生前最喜欢的东西:啤酒、香烟、音乐和迪斯科球。
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里维拉的死后姿势就更厉害了。这位前拳击手的尸体被摆在了擂台旁边,仿佛他马上就要上台打比赛。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在瞎闹,不尊重死者,但也有人会说,这比尸体冷冰冰地躺在棺材里,人们路过就放一枝花的冷酷做法好多了,至少前者是在纪念死者生命中最喜爱的东西。
另外,互联网也给纪念逝者创造了新的可能。过去10年,Facebook悼念已经越来越流行。目前,Facebook上有3000万的用户虽然资料显示“已经去世”,但账户依然继续活跃。
Facebook还推出了一个应用叫If I Die,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死了”。用户可以先写下一些信息,如果自己不幸离世,系统就会在特殊的日子把这些信息发送到亲友的页面上。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也有弊端,人死之后社交网络还保持活跃,可能会让人们更难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再说了,要是某天QQ上弹出一个人的消息,说他死了,这不是要活活吓死人么。
说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过去的人对死亡和尸体并不像现在这么敏感。从吃尸体的习俗到偷尸体的人,古人似乎没那么畏惧死亡。或许我们现代人可以从这些历史中借鉴学习一下,想办法跟死者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层的联系,如果一味拒绝接受死亡,可能只会让死亡带来更大的痛苦。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俗话说,人固有一死。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谈及死亡这话题,我们为什么如此避讳死亡呢?
《死亡的夏衣》(Death's Summer Coat)带我们一窥死亡的奇异历史,从原始部落的食尸习俗,到19世纪的解剖尸体买卖,再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死后摆拍。这本书还讨论了为什么定义死亡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容易,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影响生者和逝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布兰迪·斯基拉切是一位学者,她的作品主要关于医学、历史和文学。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分类是人的本能,但死亡很难被归类,这也是为什么死亡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安。
● 公元前8世纪,人们就开始追求所谓的“善终”,在死前料理好一切事物,后来,善终意味着处理好道德上的责任。
● 19世纪,西方的现代医学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医学,用来解剖的尸体不够用了,偷尸体的买卖由此兴起。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的定义也在不断被刷新,这引发了伦理的两难困境,也带来了不少矛盾。
● 在一些古老文化中,人们有食尸的习俗,就是把死者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