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们尝试用很多理论去解释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但是都说得不够深入
-
你好,我是红翔。去年有本书《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很受媒体的关注,不知道您有没有读过,接下来我要跟您聊的正是它。很多人知道,咱们中国已多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GDP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于是有人就开始担心了,这个经济奇迹还能不能够持续下去啊?国家已经这么有钱了,那老百姓怎样才能实现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呢?说到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放眼全球,您注意过没有?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在贫困中挣扎,而其它的国家却能够繁荣昌盛,至少说它们是在走向繁荣。为什么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悬殊那么大?关于这个问题,很多研究者也是各执一词。有的从地理方面,有的从文化方面,有的从统治者身上找原因。
按照地理假说的观点,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很多贫穷的国家处在热带雨林地区,而富有的国家则位于气候凉爽的地区。确实,亚热带温和的气候条件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一个优势,但是,咱别忘了,这里有好几个国家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新加坡虽然处在热带地区,经济却很发达;韩国和朝鲜彼此相邻,气候环境几乎一样,但你看这两国的经济差距,简直天壤之别。
另外一种是文化假说,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它的宗教、价值观和文化态度,是决定它经济状态的关键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基督教徒视工作为责任的道德认知,是许多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的关键原因。而儒家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忠诚和诚实,却会束缚经济的发展。很遗憾,这种理论同样站不住脚,它一样解释不了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差异,尽管它们的文化相似,经济发展却天差地别。
此外,还有一种无知假说,这一派理论认为,酒囊饭袋的统治阶级导致了经济落后,也就是说,都是那些无能的政治家把国家拖入了贫穷的深渊,要怪就怪那些家伙。你看,加纳的经济衰退不正是因糟糕的经济政策造成的吗?但是,政治家也时常反思他们的问题。事实上,往往导致错误行动的原因不是他们的无能,而是外部的动机和障碍,比如,只有制定那样的经济政策才能满足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的利益集团的利益。
总而言之,以上所提到的三个理论都强调了问题的部分原因,一定范围内是成立的,但是它们并没有对潜在问题给出一个概括性的解释,都说得不够深入。《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本书作者说:造成国家间贫富悬殊主要有两个原因,包容性制度和政治集权。别走开,接下来咱们走进这本书,一点点剖析这些问题。
-
-
2.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
咱们先来聊聊包容性制度,为什么说它是造成国家间贫富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里说,从玛雅到16世纪的英国,再到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能够充分说明制度结构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包容性制度,如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使政治和经济的民主参与成为可能,它能防止资源过度开发,还能避免任何个人获取财富却不回馈社会的情况出现。此外,包容性制度还包括各种各样的个人权利,如自由择业、享受教育、竞争、宽松的劳动力、资金、货物和服务市场。
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达到高生活水平的国家都是包容性制度,它鼓励教育、业绩和创新,创造了更广泛的收入分配,防止精英小集团滥用权力和从不公平的竞争中获取任何潜在的利益。
说两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故事,您就会看出包容性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我们知道,墨西哥是一个缺少包容性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出了个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财富足以比肩比尔·盖茨,你知道他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吗?垄断了墨西哥所有的固定电话业务。您再想想比尔·盖茨,他可是通过发明产品积累财富。同样是世界首屈一指富豪,这二人最大的区别是,比尔·盖茨发明的产品能为全社会创造财富,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他的个人收入。
只有在包容性制度的国家能产生这种价值,因为它拥有市场经济存活所必须的养分——激励机制,所以说包容性制度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
-
3.包容性制度萌芽于历史的机缘巧合并带来了长远的繁荣
-
可能有的朋友就好奇了,这个包容性制度怎么产生的呢?说起来这种制度也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好比说一个小意外触发了连锁反应,随着时间的流动,最终产生了广泛的改革。
例如,1665年至1666年间,英国伦敦爆发了一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瘟疫,死了10万多人,差不多占当时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你一定不敢相信,正是这场大瘟疫,催化了被英国人津津乐道的“光荣革命”,也就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它带来了多元主义和自由企业。
您可能听晕了,咋回事?是这样的,这次瘟疫导致了英国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伤亡,整个国家劳动力短缺。这么一来,物以稀为贵,工人权力变大了,底气足了,开始跟资本家要求更高的报酬和社会权利。一样的,商人也不乐意啊,他们也开始站出来了,他们要反君主皇权,要求贸易自由。这么一来,英国的现代经济体制的雏形就一点点冒出来了,政府保护自由贸易和私有财产,一个宪政国家出现了。最终,这次改革导向了50年后的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工业革命。
现在咱们看看跟英国同宗的美国,美国的包容性制度同样是在机缘巧合中产生的。在英国最早的北美殖民地之一,那时候,殖民公司压迫着雇佣者。可是压迫不得人心呐,雇佣者要反抗,殖民公司也要破产了。看着没辙了,殖民公司决定采取一些解决办法。咋解决?打土豪,分田地啊!最后,他们让那些新得到土地的雇佣者们也参与到议会中来,并且允许他们行使政治权力。您瞧瞧,这就是活生生的逆袭啊!后来,这也成为了美国包容性制度的模型。
所以说,大多数实现了长久繁荣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历史的特定时候,人们抓住了机会创造了包容性制度并将其固定下来。
-
-
4.政治集权是一个国家长久繁荣的决定因素
-
本书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繁荣:首先,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其次,政治权利集中但又所限制,因为只有当金钱进入市场投资进而带动创新改革,才有可能实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两个条件可确保一个国家是可靠与值得信任的。要获得这种信任感,就需要拥有清晰的政治路线图、有不可动摇的政治权威,以及一个充满活力的亲民政府。因为只有当投资者与创新人才可以预见到自己的投资回报与利润时,才会采取切实行动。一旦他们对此产生怀疑,就会很快离开而去别的国家。
当政治权力太泛滥的时候就会导致混乱。这就是索马里正在上演的故事。因为它缺少一个得民心的政府去维持治安,也缺少一个基本稳定和宪政国家的结构。
-
-
5.独裁制度恶性循环般盛行于贫穷国家
-
在讨论完决定经济繁荣的因素后,本书论证了独裁制度是造成国家贫穷的重要政治原因。
纵观历史,作者发现,实行包容性政治制度其实很少见,那种攫取性政治制度,比如独裁和剥削,才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独裁制度在贫穷国家里如恶性循环般盛行。
攫取性制度只会让少数精英分子获利,尤其是他们想保持对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时。
除了这个常见的基本特征,攫取性制度的特点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例如在朝鲜,公民不具备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在非洲的刚果,它的制度仍然和殖民时期设立的一样,少数上层集团从国家资源中牟利,用尽可能低的价格将原材料运走。
攫取性制度的国家常常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上层集团利用政治权力获取经济利益,一旦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或许是通过威吓,也可能是滥用特权,以此巩固和紧握权力;另一方面,一个潜在的本来可以瓦解这些权力的自由市场也会因此遭受失败。
历史现象表明,哪怕经过一场改革和社会革命,攫取性制度还是有死灰复燃的趋势,除了少数例外的国家,如非洲首富第一富有的博茨瓦纳,人们才将政治经济改革成果真正贯彻下去了。
-
-
6.独裁不可能长久
-
为了获取可持续增长的利益,独裁精英必然要拉动经济的增长。
在独裁制度里,只有开发和利用可用的方法和技术,经济才能增长。而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非常需要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不可能出现在缺乏创新诱因的专制制度里的。因为上层集团畏惧进步,它们会阻止自由市场的萌芽。
在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期间,有一段时间苏联看起来在经济上超越了美国。然而,苏联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上,虽然这个转变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增长,但是却结束得很快。甚至中国——作为当代经济增长的奇迹,也一定会达到它的极限。中国貌似显露出了几个包容性制度的特征,像所有权法,相当活跃的金融市场,但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攫取性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就像是70年代的苏联,依靠来自低效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迁移,但是后者只能从现有的技术中获利,而非创新技术。这正是为什么中国不能达到和其他发达国家同样经济增长水平的原因。如果没有深远的改革,下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急剧下降。
-
-
7.攫取性制度的失败是因为它不创造正确的激励机制
-
攫取性制度为什么会失败呢?本书认为,在自由市场里面,激励机制让创新得以实现并提高了效率。换句话说,独裁制度没有创造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攫取性制度里,不会发生技术创新的持续和生产率的提高。
在攫取性制度里,创新和效率提高的诱因一般是计划好的。同样,攫取性制度经常深受自身复杂的计划所害。
例如,在斯大林统治下,只要完成生产配额,工人通常会获得工资三分之一的奖金。但这却阻碍了创新。因为创新会导致短期的生产损失。我们知道,尽管创新会带来短期损失,但是它会创造长期的生产增长点。正是因为苏联计划经济的这种奖金规则,导致了工人们宁愿保守生产,只为奖金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新的创造。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很有把握的说计划经济不能替代无形的市场之手,因为自由市场是创新的动力,其内在机制太复杂,以至于人很难去模仿。
-
-
8.政治变革总是意味着制度变革——而且这需要时间
-
本书认为,要改变贫穷的状态,国家就要实行政治变革,这也意味着制度变革,而变革需要时间。如果想搞懂一个国家及其发展,则需要了解它的制度。只有详细分析了一个国家的制度框架,才能提出明智的政治措施。
通常,发起政治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结果也很难预料,因此很多国家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难以摆脱。引用最近的一个例子,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的垮台,可以说是埃及向民主迈出的一步,但这也带来了危机,政权的动荡导致军事政权借机填补了国家权力真空,结果埃及继续实行独裁制度。因此,很多人害怕变革带来的动荡,却忽视了这种状态正是真正的民主的初始状态。
毕竟,变革包容性制度和建立正常运行的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1799年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法国花了80年时间才建立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正如埃及,想要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这些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特定的国家来说,走上漫长的民主富强道路的第一步,是深刻理解这个制度。
-
-
9.对外援助要以制度改革为目标,而不是支持攫取性制度
-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指出要援助那些贫穷和急需改革的国家,必须以制度改革为目标,将援助用在关键处,而不是间接支持攫取性制度。看看阿富汗咱们就会明白,数十亿美元都在对外援助中被误用了。在2001年塔利班倒下后,阿富汗曾有机会建立民主国家。但是,来自对外援助的钱,只有极少用于国家重建,大部分的钱都一步步花在行政事务上。这个国家意志薄弱的官僚精英为了较高的薪酬,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结果更大程度地伤害了这个脆弱国家的重建。
然而,阿富汗并不是孤例。许多研究表明,通常,对外援助的钱只有10—20%,能送到当事人手上为其所用。可见,对外援助背后的想法,从根本上就理解错了造成贫穷的原因。
基于上述原因,对外援助应该用于支持国家改革而且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包容性制度,与发展中国家有组织的进行合作,从而让曾经被排除在外的社会团体也能参与决策过程。所有项目都必须在了解一个国家的制度结构后展开,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最后,让咱们一起回顾下本书的核心观点:富有和贫穷的国家间存在相异,关键是在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上。富有的国家拥有包容性制度,涉及整个社会的民主制度;而贫困国家则是攫取性的制度,如,独裁和剥削的制度巩固了精英阶层的权力。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回答了困扰专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国家为什么按照富裕不富裕、健康不健康、食物充足不充足来划分?是文化、天气、地理特征还是不知道正确政策?
简单说,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确定的或注定的。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士·罗宾逊令人信服地表明,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在15年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下列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
中国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吗?能够超越西方吗?美国的最好时光过去了吗?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扩张权力的良性循环走向使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吗?什么是帮助数十亿贫困人口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式呢?是来自西方富裕国家更多的慈善援助?还是学习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创造性观点得出的关于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达到高生活水平的国家都是包容性制度,它鼓励教育、业绩和创新,创造了更广泛的收入分配,防止精英小集团滥用权力和从不公平的竞争中获取任何潜在的利益。
● 大多数实现了长久繁荣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历史的特定时候,人们抓住了机会创造了包容性制度并将其固定下来。
● 攫取性制度只会让少数精英分子获利,尤其是他们想保持对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时。
●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很有把握的说计划经济不能替代无形的市场之手,因为自由市场是创新的动力,其内在机制太复杂,以至于人很难去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