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个印度小男孩的澳洲生活
-
1987年,在印度男孩萨儒·布赖尔利六岁的时候,他被一对住在霍巴特的夫妇收养了,那是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的一個城市。萨儒的养父母想尽量给他家的感觉。妈妈把他的房间放满印度特有的摆设,还把印度地图贴在他房间的墙上。萨儒总会盯着地图看,看他自己到底他是从哪里来的。
他的生日年份是由印度当局估算的,而日期是他到孤儿院的日子。他不知道怎么解释他家在哪里,他又是如何迷路的,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他只知道他住的地方叫“吉恩斯特利”,但不知道它是一个镇还是一条街道的名字。
养父母对萨儒关怀备至,他也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国家的生活。他决定珍惜新的生活,把印度的回忆留给自己,但他并不想完全忘记,所以总会在晚上,把印度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好坏,全部回想一遍。
-
-
2.在印度,只能靠着乞讨为生
-
萨儒的母亲,名叫卡姆拉,独自扶养着四个孩子。卡姆拉是印度教徒,而萨儒的父亲是穆斯林教徒,正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最终父母的婚姻破裂了。他们虽然不是穆斯林教徒,但他们在父亲离开后就搬到城镇中穆斯林的一方。也许,卡姆拉觉得这一边没那么贫困,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好一点的环境。他们的新家是由红砖建造的,地板上到处都是牛粪和泥,而且这里没有电灯,只能用蜡烛照明。
卡姆拉每周工作六天为了赚取一点点卢比,这些钱根本不够养活四个孩子。所以萨儒总是会跑到邻居家里或者市场上去讨来一些食物和钱。他们从来不挑剔吃的是什么,无论是爬满苍蝇没洗干净的盘子里的一点点食物,还是碎玻璃瓶里的残汤剩水,萨儒都会毫不犹豫地放进嘴里。
萨儒有两个哥哥,大哥叫古杜,二哥叫凯鲁,在哥哥十多岁时,古杜和凯鲁逗留在外面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讨来一些食物和金钱来养家。萨儒就会照顾妹妹舍卡拉。萨儒记得他们会玩躲猫猫,舍卡拉总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当萨儒四、五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们偶尔会带他到一个叫做“贝拉浦儿”的火车站乞讨,到了晚上再带他回家。
-
-
3.阴差阳错坐上去加尔各答的列车
-
有一天晚饭后,古杜说他要回“贝拉浦儿”,萨儒不想又被留下,就问哥哥能不能一起去。这是萨儒第一次不在家过夜。当他们到候“贝拉浦儿”火车站的时候,萨儒说累了,古杜就让他在车站睡觉,等古杜回来。当萨儒醒来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了,但在平台上有一列火车,于是他就迷迷糊糊地上了火车,他不知道火车通往哪里,他只是在空车厢的长椅上睡着了,想着古杜一会儿就回来找他。
当萨儒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白天了,车厢里仍然没有人,车门也无法打开,他慌了,望着窗外,一边哭一边叫。火车在一些车站停留过,但车门从没打开过。经过几个小时,火车停下来了,车门终于被打开了。萨儒冲了出来,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当时到了加尔各答,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车站里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或帮助他,不管多害怕,他还是要努力生存。那段日子,他会坐上随便一架火车,希望它们其中一个会带他回家,然而,他总是回到加尔各答。他在地上找到什么就吃什么,然后边哭便嚷嚷着说,古杜啊快来救我啊!一天晚上,车站中的尖叫声惊醒了他,他看到有小孩被大人抓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拼命地跑。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回车站了,只好流浪街头。
-
-
4.那些慌乱逃离的日子
-
萨儒跑到河边,看到人们在洗衣服洗澡,虽然河水里有漂浮的死尸和人们的排泄物,他还是跑到河里和其他孩子们玩水了。
晚上萨儒就睡在河边,白天就到处找食物,即使萨儒偶尔发现了地上的食物,也要和其他人争,他还曾经被一群年龄较大的男孩追着欺负。有一次,当萨儒沿着轨道走,一个铁路工人问他怎么在这么危险的地方,然后给了他一顿晚餐和睡觉的地方。
第二天,铁路工人带了一个男人声称可以帮萨儒找回家的路,他们坐在床上,萨儒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尽管一切似乎都很正常,萨儒还是有一种不安的感觉,直觉告诉他,他需要逃走。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 在晚上逃跑,工人们发现了就追着他,为了避免被发现,他藏在一个漏水的管道内,直到他们离开。
萨儒不想再靠近火车站,所以他只能穿过河流,在大街上游荡。有一天,一个和古杜年龄相近的男孩走过来,知道萨儒迷路以后,就邀请他到家里作客,这一次萨儒的直觉告诉他自己,可以相信这男孩。结果,男孩却径直把他带到了派出所,虽然萨儒很抗拒警察,他还是相信那男孩留在了那里。第二天,萨儒试图告诉警察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也没听过“吉恩斯特利”,也就是萨儒的家,他也不确定有没有把“贝拉浦儿”的火车站读错,警察们无法找到萨儒的家人,只好送他到一个叫做礼璐亚的青少年拘留中心。大约一个月以后,他们也无法找到萨儒的家人,就把他送到一所叫纳瓦吉帆的孤儿院。
瑟然洁·苏德夫人在印度赞助收养协会工作,法官就把萨儒的监护权判给了她。协会也试图帮萨儒找到他的家人,但由于知道的信息实在太少,萨儒留在纳瓦吉帆的孤儿院四个月以后,苏德夫人告诉萨儒,有一对在澳大利亚的夫妇愿意收养他。这对夫妇做了一个相薄给萨儒看,里面有各种照片,包括房子、汽车,飞机还有夫妇俩自己。几天以后,萨儒就和其他被领养的孩子就离开了印度。
-
-
5.前往澳洲之后过上优越的生活
-
在霍巴特拥有的一切,都是萨儒从来没享受过的奢侈。养父母会带他打高尔夫球、野营甚至坐帆船。爸爸还教会他如何游泳。他终于可以去上学了,他当然也很喜欢学习。当萨儒十岁的时候,爸爸妈妈领养了第二个印度孩子,名叫曼徒史。萨儒激动不已,因为他真的很挂念她印度的妹妹,现在终于可以有个弟弟了。他们想过一家人到印度旅行,最后怕会勾起萨儒和曼徒史不好的回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随着萨儒一天天长大,他努力过着每一天,只是有时,他会想象自己在印度,经过街道,走到自己的家里,看着母亲和妹妹熟睡的脸庞,用心灵感应能力告诉她们,他过得很好。
像有些高中的青少年,萨儒因为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交而导致成绩下降。因此,爸爸妈妈给了他三个选择可供选择:12岁离开学校找一份工作、进入大学或者参军。经过一番转折,他决定在堪培拉大学取得酒店业的学位。在大学,他认识了来自印度的国际学生,他们都对他的故事很有兴趣并希望可以解开他的身世之谜。其中一个女生,她父亲曾经给印度铁路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萨儒就问他是否知道有车站在“吉恩斯特利”附近,答案是否定的。但女生的父亲提供几个有可能是“贝拉浦儿”的车站位置。一开始萨儒只是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上搜索,后来他发现一个叫“谷歌地球”的工具,虽然很有用,但由于印度实在太大,知道的太少,他放弃了。萨儒毕业以后就加入他爸爸的公司,出售工业软管、阀门和泵这样的工程零件。
-
-
6.不懈的寻找最终得到回报
-
萨儒有次和女友分手,整个人很低落。幸好,他有一个叫拜伦的朋友建议他搬到他家中多余的房间住,带他出去社交散心。当萨儒独自一人时,他又开始回想印度的生活,他决定他不能失去找到家人的机会。一开始他只是四处搜寻印度每个“B”开头的火车站,后来发现这样根本什么也找不到。他知道自己到达加尔各答的火车站叫豪拉火车站,接下来他估计了自己逗留在火车站的时间,然后在加尔各答周围画了一个圆形的边界线,之后利用谷歌地球从加尔各答开始顺着轨道寻找。
过去了几个月,萨儒经过朋友认识了丽莎,他们开始交往,那年是2010年,丽莎非常支持萨儒不放弃寻找家人的机会。 2011年3月31日,萨儒照常下班后打开谷歌地球,他随意看着地图上边界线外的地方,然后看到一个蓝色的湖泊,他就看看风景,然后他发现这个巨大的区域没有铁路,那么住在附近的人如何去其他地方呢?他找着找着,终于看到一个蓝色的符号代表火车站。出于习惯,他跟着轨道看,然后,他看到了熟悉的地标,而该站被命名为“布尔汉布尔”,那一定是他要找的B车站,那么家一定是近在咫尺。他凭着记忆跟着轨道走,发现了坎德瓦火车站,虽然他对这个火车站的名字没有任何印象,但它的的样子就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他继续从火车站向他的家乡搜索,终于找到了最可能的位置点。那时是他下载了谷歌地球五年之后的事了。
萨儒身边的人还是无法相信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就地图上能找到他的家。为了确认“吉恩斯特利”是坎德瓦的一部分,他利用脸书找到坎德瓦有一个以G开头的地方,决定去印度亲自证实。虽然丽莎和萨儒的爸爸妈妈想和他一起去,但他坚持独自前往。在离开之前,妈妈给了萨儒他还是小男孩时候的照片。
-
-
7.消失的印度男孩终于找到了家
-
2012年2月11日,萨儒到达印度,在印多尔城市过了一晚。第二天,他坐着出租车前往坎德瓦车站,看着这里的环境,觉得是他认识的地方。他先回了酒店休息,但他后来改变了主意,因为他迫切地想找到家。离开了酒店以后,他不确定往哪个方向走,然后他走着走着找到了一个红砖的房子。他看一看里面,没有人,就以为这样肯定就结束了。
这时候,突然有人走过来问他在这站着做什么,萨儒说出了他熟悉的家人的名字:“卡姆拉、古杜、凯鲁、舍卡拉、萨儒”……有个知情人就径直把萨儒带到了他母亲卡姆拉面前,母亲和儿子互相对望了几秒,就知道对方是自己盼望许久的人。卡姆拉带他到家中坐下,用印地语在叫着“谐儒!谐儒!”萨儒意识到母亲一直念错自己的名字。在屋外已经站满了充满好奇的人,其中一个邻居,叫谢丽尔,能帮助他们翻译。凯鲁和舍卡拉后来也到了,他们也不会英语,只是用充满喜悦的泪水表达。凯鲁成了一位厂长,而舍卡拉当了老师,他们都已经结婚并且有了自己的儿女。卡姆拉很感激萨儒的养父母对她儿子的养育之恩。萨儒后来才知道古杜在那天晚上也失踪了,后来被人发现已经死去了。
第二天,当地新闻媒体发现了这个故事,然后蜂拥到了他们家,竞相来报道这件事,萨儒一再而三地说着他的故事。他现在确实有两个家了。当他回到霍巴特,当地媒体和国际媒体也找上他了,虽然故事重复一遍又一遍,但他想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期待可以给有相似经历的人一个希望。
第二次回到印度的时候,他的家人告诉他,他们也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母亲还住在他们以前的老房子附近,而不搬到和凯鲁或卡姆拉一起住。萨儒还回到了当初的青少年拘留中心和孤儿院,为自己的回忆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有时候,他还会庆幸一件事,如果当初没有在谷歌地球上无意中看到那个蓝色的湖泊,他还能找到家吗?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者萨儒·布赖尔利五岁时在火车上找不到回家的路。他独自生存在印度的另一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幸运的是,他后来被一对澳大利亚的夫妇收养,因此,他离开印度,并跟着他们去塔斯马尼亚住在一起。但在萨儒内心深处,从未忘记他的家人,经过25年的搜索和盼望,他终于回到了印度,决心再次见到他的家人。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在画地图的过程中,回忆再次向我袭来。那是我第一次告诉妈妈我迷路的过程。她惊讶地看着我,并做了笔记。她在地图上画了条波浪线指着加尔各答,并写道:“一个漫长的旅程”。
● 随着萨儒长大,他努力过着每一天,只是有时,他会想象自己在印度,穿过街道走到自己的家,看着母亲和妹妹熟睡的脸庞,用心灵感应能力告诉她们,他过得很好。
● 有时候,他还会庆幸一件事,如果当初没有在谷歌地球上无意中看到那个蓝色的湖泊,他还能找到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