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有什么好看?
-
注意!!!您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
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重构了人与商业的连接。
超级平台之后,PC 时代以降, IoT( 万物互联) 崛起之时, 到底什么是新的入口?一系列的颠覆使我们开始正视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类创造方法,一场孕育已久的场景革命正在发生。
这不是本要死得远远的广告书,不看你就有死在沙滩上的可能。
-
-
2.什么样的产品才让人惦记?让用户心痒痒的场景,究竟有多大的魔力?
-
小乐:你好,我是小乐。
小聆:你好,我是小聆。
小乐:小聆,大清早的,怎么无精打采的?
小聆:别提了,今天上班路上堵死我了,平时半小时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半钟头。
小乐:这艰苦程度堪比上西天取经啊。那你怎么打发时间?
小聆:我就打开“路上读书”听啊,里边这小乐和小聆说得真好,尤其这小聆……
小乐:得了,别自夸了。问你个事:那么多软件,你怎么就打开“路上读书”了呢?
小聆: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坐在车里,一塞车,我的手就不由自主地点开了“路上读书”。
小乐:想知道为什么不?
小聆:你知道?
小乐:告诉你吧,因为你已经建立起了这样一种意识:把塞车和“路上读书”连接起来了。一旦进入塞车这个场景,你就马上想到可以听“路上读书”。知道巴甫洛夫的狗吧?巴甫洛夫每次喂狗前都要亮红灯,敲铃铛,时间长了,就算没吃的,只要红灯一亮,铃声一响,那狗的开始流口水。
小聆:去你的,把我比做狗啊。
小乐:用词不当,别在意啊。我是说,那狗把红灯亮铃铛响这个场景和吃东西已经连接起来了,就像你把塞车这个场景和听“路上读书”连接起来一样。
小聆:你就不能不把我和狗放一块说吗?
小乐:好好好,我们不要纠缠这些细节了。你注意到我刚才那几句话里提了几次的一个关键词了吗?
小聆:注意到了——狗。
小乐:是场景!什么是场景你知道吗?
小聆:长颈,就是脖子很长。
小乐:你给我出去。
小聆:“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小乐:你突然这么严肃我好不习惯。不过这个回答不错,加十分。
小聆:十分就是一毛,我要现金。
小乐:财迷,一毛钱都不放过。我今天给你讲一本好书,你的收获绝对不止一毛。
小聆:啥好书?
小乐:《场景革命》啊。这书可是吴声先生写的,吴先生知道不?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啊,你听过吧?
小聆:罗永浩的搭档?那得好好听听。
小乐:搞拧了,罗永浩是做锤子手机的,跟罗辑思维没关系。
小聆:哦对,罗辑思维,那是罗辑,我记得,唯一成功的面壁人,后来当执剑人也威慑了三体人几十年,吓得他们动都不敢动。
小乐:罗辑那是《三体》里的人物。罗辑思维,那是罗振宇。跟你没法说,你就记住得了。
小聆:瞧把你急的。我还能不知道?吴先生在互联网的成就我都很清楚,凡客诚品、京东商城、乐蜂网,都有他的贡献。
小乐:这才差不多。咱们说回这场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刚才说得很对,场景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在互联网里面,你使用的某个APP就是一个场景,这里面包括内容、社交、游戏、分享等等行为。这场景革命,就是要把你的产品放到一个具体的场景里边,让你的用户一使用你的产品就想起那个场景,一进入那个场景就想起你的产品。除此之外,还要为你的产品设计出一个具体场景,让对那个场景有兴趣的人成为你的用户。
小聆:讲得好,可否举个例子,讲人话?
小乐:那我先喝口水,下一节讲。
-
-
3.同样一套书,老罗卖脱销了,老林就是卖不出去。这是为毛?
-
小乐:上一节你让我举个例子,那我就开始了。有这么一个朋友,叫老林。
小聆:嗯,姓老名林。
小乐:姓林!
小聆:不姓老啊?
小乐:老林是福建人。
小聆:我们胡建人都是吓大的。
小乐:啥?
小聆:厦门大学就在胡建啊。
小乐:是这个厦大啊?老林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去年5月有一天早上,老林打开手机,听到罗辑思维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一条语音信息,说要开卖限量图书包。
小聆:这包啥馅的?
小乐:就知道吃。图书包,知道吗,就是把几本图书打包在一起卖,什么名字不告诉你,收到你才知道买的是什么书。
小聆:没见着货就掏钱,当我傻啊?
小乐:你还别说,真有人掏钱,而且还不少。8000套图书包一个半钟头之内就卖光了。老林当然是其中一个了,他一个人就买了10套。
小聆:贪便宜,这图书包肯定打狠折了。
小乐:大错特错,不但没有打折,反而比你去书店或者网购贵了好几倍。一个图书包包括6本书,然后卖499元,平均每本八十多啊。
小聆:够我吃一顿全家桶了。可老林买10套干嘛呀?又不能当全家桶吃。
小乐:别老想着吃。老林是商人啊,鼻子可灵了,一听说这消息他就想到囤10套,自己放到淘宝高价卖,翻个番,卖998元。
小聆:哎,够吃十几个全家桶了。不过既然罗辑思维那里都断货了,那些买不到的人总会跑到老林这里买的吧。老林生意做得精。
小乐:你又错了。
小聆:我怎么老错啊?
小乐:老林的淘宝店愣是没人光顾。没办法呀,降价呗,从998降到898,不行,再降,698,498,最后还是没人买。坏了,10套书砸手里了。
小聆:哐当,砸得好响。
小乐:可奇怪的是,罗辑思维后台还不断有人涌进来问,图书包还有没有。这边求之不得,那边无人问津。你说怪不怪?
小聆:怪,太怪了,十大未解之谜之一。
小乐:告诉你吧,罗辑思维不都说自己是社群经济吗?就是因为他建立起了一个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们组成的社群。什么特征?就是罗辑思维的粉丝们都是愿意读书、都有自我提升的需求。但是淘宝的买家不是这样的啊,这是两类不同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引爆的场景对于其他特征的社群可能意味着无感、漠然、可忽略。
小聆:有句老话不是这样说吗,我之蜜糖,你之砒霜。
小乐:还有一种情况,你可能没料到,就是罗辑思维的那些粉丝,即使也逛淘宝,在上面看见老林在卖一模一样的图书包,但是他们就是不喜欢在淘宝上买。
小聆:这究竟是咋回事捏?
小乐:我问你,罗辑思维的会员为什么要在连自己会买到的是哪些书都还不知道,就愿意乖乖掏钱?
小聆:因为他们看到了红灯亮,听到了铃声响。
小乐:其实啊,通过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购买图书包,本质上,是会员们和罗振宇这个人建立了信任连接,图书包之所以能够卖给他们,不是因为图书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罗振宇告诉他们,这些书肯定好,他们信任罗振宇,认为花这499块一定值。
小聆:罗振宇就是摇铃铛的意思嘛,一说这话,会员们的口水就流下来了。
小乐:也就是说,罗振宇和会员们以及罗辑思维这个微信公众号共同构成了一个场景。但是在淘宝呢,这个场景是不存在的,罗振宇又没在淘宝坐台,你一进淘宝,想的就是商品的价格、尺码、规格,是另一个场景。所以你处理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
小聆:这叫“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小乐:所以吴声先生在书里说的这句话是很对的:“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你想想,要买书哪都可以买,会员们为什么要哭着喊着去罗辑思维买,就是因为在罗辑思维花钱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我也是个文化人了。
小聆:我也要做文化人!
小乐:说到这个,《场景革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现在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已经不只是盯着它的实用价值了,商品寄托在场景里的那种独特的体验才是更重要的。
小聆: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小乐:太对了,你小子开窍了啊。就是这个道理。吃哪种面不是吃?重要的是吃这种面能吃出寂寞的感觉,别的没这功能,所以哥就不喜欢吃。
小聆:你饿不饿?我下面给你吃。
小乐:麻烦加两个鸡蛋,谢谢。
-
-
4.美哭了的场景:来来来,动动手指,想要的服务一应俱全
-
小乐:我们还是继续聊《场景革命》吧。其实场景这概念,还不止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它的内涵很丰富。首先,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比如上班开车遇堵时的“路上读书”、范冰冰和李晨宣布恋情在微博发布的“我们”、周末晚饭后窝在家里沙发通过小米盒子看一部美剧、去台北诚品书店呆一两小时随便翻翻书……你说这些场景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小聆:美哭了。
小乐:我一说你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很具体的情景吧。因为它真实啊。
小聆:太真实了,我连诚品书店里那股咖啡味都闻到了。
小乐:不过光有场景还不够,你得把人连接起来。场景还是一种连接方式。通过二维码扫描,就可以把人与商品连接起来。
小聆:你慢点说,这个连接是咋回事?
小乐:想象一下,你要买房,去看楼。这是不是一个场景?
小聆:这个场景平时只能在我梦里出现,现实中哪买得起啊?
小乐:在售楼中心,一个美女看到你来,笑脸盈盈,“先生您好”。
小聆:骨头都酥了。你说她是不是看上我了?
小乐:人家是售楼小姐,见谁都得这态度。“先生您好”,递给你一叠楼书。
小聆:这里面没夹带什么小纸条吧?上面留着电话号码、QQ号、陌陌号什么的。
小乐:你想多了。不过上面倒是有电话号码,一打过去。
小聆:喂,小丽吗?
小乐:先生您好,这是售楼部。
小聆:吓得我立马就把电话挂了。说好的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呢?
小乐:怒了不是?随手就把楼书扔了。所以说,卖楼也要与时俱进,楼书效率太低了。
小聆:主要是蒙人。
小乐:谁叫你自己想歪了?这时候如果是把一个又生动又简洁的场景应用放到你面前,怎么样?可以把楼盘最关键的内容用生动的形式清晰表达出来,还可以收藏在手机里随时查看,还能马上分享给不能一起来看房的朋友,你想要的服务一应俱全,在线报名、在线购买、在线留言、查找地址、查找分店等等,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你说美不美?
小聆:美,真的很美,腿又长。
小乐:还想着人家呢?醒醒。
小聆:醒了醒了,别推了。
小乐:今天说场景革命嘛,这场景啊,还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什么是新的价值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呢?举个例子,我现在出门经常不带钱。
小聆:你就这德性,和我吃饭,吃完就拍拍屁股,叫我埋单。
小乐:我不带钱不是想逃单啊。不是还有微信红包、支付宝、百度钱包这些产品吗?你看,它们是不是改造了我们惯用的价值交换方式呢?以前吃完饭要AA,只能给现金,现在用手机就搞定了,还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你说是不是很好?
小聆:我只知道很抠,连几分几分都算得门儿清。
小乐:说好是AA嘛,这叫契约精神。
小聆:好吧。
小乐:你看,比如你在微信公众号里读到一篇好文章,实现阅读价值的期待和满足,文章最下面有个打赏按钮,你一点,好嘞,这就是一次典型的价值交换场景。你看,这样的场景以前是不是根本不曾出现过?
小聆:古代就有啊——小曲唱得不错,来,大爷赏你二两银子。
小乐:你说得有道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场景就是那么几个,万变不离其宗,不过呀,正是互联网,不,准确地说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这些古老的场景注入了新的活力。你看,同样是打赏,以前要面对面掏钱袋子,现在动动手指就行。
小聆:那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人为我多动几下手指呢?
小乐: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怎么让属于你的产品的那个场景流行起来,获取更多的用户,对不?
小聆:你懂我,流行即流量。那怎么样才能让流行的东东成为流量呢?
小乐:下一节告诉你。
-
-
5.分享就是获取,在这个逻辑里,要做出引爆点,单单有钱是不行滴
-
小乐:先给你个简单版本的答案,就是两个字:分享。
小聆:别告诉我复杂版本是:使劲分享。
小乐:哪能啊?告诉你吧,想要通过分享去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你首先要让这种分享和你一样人格化。
小聆:这咋就上升到人格高度了呢?意思是要是我人格不好,就不能和朋友进行分享?
小乐:意思是你的每一次分享,都需要你的人格来为你做支持。就拿微信的朋友圈来做例子吧,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经常分享看到的文章吧,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转发的文章能够得到朋友的再次转发,而另外一些就根本没有人理睬?
小聆:太对了,我昨天发了一条推销面膜的,咋就没人理呢?连个点赞的都没有。
小乐:你说你一个大老爷们推销面膜,有说服力吗?
小聆:咋没有说服力?你看我这脸,嫩不嫩?效果杠杠的。
小乐:真的嫩,嫩得跟冻豆腐似的。
小聆:什么冻豆腐?不是豆腐脑吗?
小乐:你要知道,只有建立在真实场景之上的分享才会带来信任溢价。什么叫溢价?就是你的文章如果值得转发,不用发红包,朋友们就会自动转发,还会在转发的时候还会加上自己的评语,这不就是信任溢价了吗?
小聆:我怎么就不认识这么好的朋友呢?介绍几个给我呗。
小乐:交朋友要用心,知道不?要让朋友感觉到,你推荐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有品位的,他们使用的门槛就会被大大拉低,同时这又逼着每一个分享者要考虑到“我分享的东西不能让朋友觉得不靠谱”。如果你老是分享那些没有丝毫养分的伪科学、心灵鸡汤和谣言,体现出来的都是不怎么高明的人格,谁愿意分享啊,对不对?所以只要你有稳定的信用,就可以长时间地收获信用带来的溢价。
小聆:看来这场景革命还得从修身养性做起。还有啥招?
小乐:你还要明白,分享即获取的逻辑不只是用户主动分享代金券或者红包。分享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信息和资源,是攻略、心得或是看了一部电影之后的吐槽。如果你以为分享就是指分享钱,那你的理解就太狭隘喽。
小聆:就是,你经常跟我分享一下这样的读书心得,多好,别老提钱,俗。
小乐:行,以后咱俩就少谈钱,伤感情,昨天的饭钱你就别老追我要了啊。还有啊,这分享要想做成引爆点,你得懂得找到分享的杠杆能力和乘法效应。现在,你看看有多少产品可以为我们所用,微博、朋友圈、QQ群、陌陌小组、百度贴吧,这些都是全新格式的社交工具与移动应用,你分享的内容会被无限放大,连接机会无处不在,横向协作成本也被迅速拉低。越分享,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更容易把有限的市场预算变成乘法效应,这就是分享的逻辑。
小聆:我帮你总结了一下,就是狡兔三窟,多管齐下,有啥招式都使上。
小乐:是这么个道理。看来你是大受启发啊。再过几年,说不定就可以去纳斯达克敲钟了。
小聆:等等,你说敲什么?
小乐:敲钟啊,当当当。跟敲铃铛一样。
小聆:敲铃铛?哎呀,不行了,我怎么这口水流得都止不住的?不行了,我得赶紧去吃饭,这肚子饿得受不了啦。
小乐:你这就是典型的……
小聆:什么?
小乐:巴甫洛夫效应。
小聆:去你的,还是狗哇!
建议进一步阅读:
《互联网+:小米案例版》刘润
《互联网+:小米案例版》835年,达尔文周游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十三个小岛上同一种雀的喙部有直有弯,这激发他的思考:物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达尔文因此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这种雀也被称为“达尔文雀”。
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小米就是“互联网+”的“达尔文雀”。它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改变,成为“互联网+”的标杆企业。
刘润,作为曾经的微软高管,刘润先生离开供职近14年的微软后,创立“上海润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利用自己多年在IT、互联网业的洞察、经验等,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顺利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实现原子和比特的结合。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How-old如何引爆了朋友圈的全民脑洞狂欢?Uber是打车软件,还是入口?为什么“自拍”会成为一个产业?
商业进入了新物种时代,超级平台之后,PC时代以降,IoT(万物互联)崛起之时,到底什么是新的入口?一系列的颠覆使我们开始正视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类创造方法,一场孕育已久的场景革命正在发生。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正在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支撑场景的四大要素,通过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展现了场景在商业中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生活图谱将由场景定义,未来的商业生态也由场景搭建。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我们用摄影来看待这个世界,用图片来认识这个世界,用自拍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微信是基于连接的最大公约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朋友圈几乎是唯一的引爆场景。
● 流量放大用户价值已不再适用,价格敏感性的存在不断边缘化。基于价值敏感性的“体验”成为首要法则,场景解决思路是:为用户创造卓越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 场景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商业模式的品牌、营销、渠道、设计、研发、市场、公关、销售和连接方式正被场景重新塑造。移动互联时代的个性化在商业上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群化与场景化特征。